↑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A. 催生了启蒙运动

    B. 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 普及了无神论

    D.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

    A. 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 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 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 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

    B.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 能够防止自然灾害,解决衣食问题

    D. 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 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和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这反映出

    A. 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 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 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 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 从技术到器物

    B. 从制度到思想

    C. 从制度到文化

    D. 从器物到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材料着重论述了

    A. 人民主权说

    B. 天赋人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人生而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历史学家有人在评论李贽时说:“他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A.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 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

    D. 军事上被动挨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 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朱子语类大全》中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清朝康熙帝对朱子“最为尊崇,天下士子莫不奉为准绳”,一时朱子学大兴,学者遍及全国。这里的“朱子学”认为

    A. 人性在于追求自由和幸福

    B.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C.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D. 君主利用权术驾驭大臣震慑臣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15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派强调绘画的数学层面,如透视法则的计算,根据几何学和透视法组织外部空间和光线等。另一派趋势是研究运动和解剖结构。这反映了这时期的艺术家

    A. 绘画技巧登峰造极

    B. 关注和热爱世俗生活

    C. 具有科学探索精神

    D. 否定中世纪的价值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B. 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C. 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D. 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 东汉

    B. 唐朝

    C. 明朝

    D. 北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写下“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从“六经皆史”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唐朝

    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 地方割据日趋严重

    D. 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于道、决死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说明

    A. 中国古代医学重理论,西方近代医学重实用

    B. 中国古代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 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 前者注重强身健体,后者重视治病救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汽车如今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当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二人分别独立制成最早的汽车时,可以借助的机械和技术包括

    ①刨床、磨床等车床

    ②内燃机

    ③计算机

    ④石油化工技术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五四运动中,不少青年女子,要求增进知识,接受教育。如甘肃女青年邓春兰致信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阐明实行男女大学同校的意义,强烈要求大学解除女禁,招收女生。这表明

    A. 妇女地位得到根本改变

    B. 男女平等得到学界认同

    C. 封建伦理道德收到冲击

    D. 广大妇女的文化水平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这种(主义)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

    A. 救亡图存

    B. 自由平等

    C. 公正法治

    D. 民主共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晚清(百日维新)模式一一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一一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C. 毛泽东模式一一具有全面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性

    D. 邓小平模式一一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是

    A. 《百年孤独》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人间喜剧》

    D.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一位画家曾说过:“殊不知我并不着力谋求准确表现我眼前所见的事物,我是在相当随心所欲地运用着色彩,我是在更有力地表现自己。”他要用明快的龟彩、粗犷的线条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喧嚣。据此他的代表作最有可能是

    A.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向日葵》

    C. 《自由引导人民》

    D. 《格尔尼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猫王是艾维斯·普莱斯利的昵称,他与鲍勃·迪伦、披头士并称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这反映出当时青少年们的精神状态是

    A. 对未来的失望

    B. 精神颓废

    C. 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D. 勇于进取、勇于创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请回答:

    (1)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明治维新领导者们决定开放门户,吸取西方文明。国内普通民众不仅没有抵抗,而且欣然接受这一现状,呈现出引进西方文明的热心态度。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三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四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培理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指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至少四条日本明治维新“吸取西方的文明”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