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 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D.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世界,等级制度或私有制的国家中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约束大多局限在同等级之间的联姻,但古代雅典则规定了公民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而且他们的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这些规定

    A. 保证了雅典公民血统的纯洁性

    B. 表明雅典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

    C. 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性

    D. 表明农业是雅典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这表明

    A. 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 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 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9 题
  1.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 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

    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书·武帝记》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 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 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 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

    A. 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B. 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C. 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D. 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君主制和议会制

    B. 君主制和共和制

    C. 立宪制和共和制

    D. 立宪制和议会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独裁的决策特点相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 德国是通过铁血手段实现国家统一

    B.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帝国具有特殊地位

    C. 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相对于王权议会权力较小

    D. 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是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A.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 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 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 ―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充分证明了该观点的正确性

    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 该学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艰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展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車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初等教育法》,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由大学到中学,一轨自下而上由小学到职业学校。一轨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立的。前一轨设立的学校有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这类学校是培养未来统治者或社会上层人士,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一轨设立的学校主要有初等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小学等,以培养体力劳动者为主,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这两轨极不相通,也不相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学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学制的影响?并思考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