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造成了文化断层   B. 推动思想的启蒙

    C. 促进了史学产生   D. 承续了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 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 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

    D. 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电影《墨攻》讲述了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梁城的故事,当时梁城正遭遇赵国十万大军围困。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洋政府,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A.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 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 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以下内容贴近该学者观点的是:他们都在

    A. 倡导共和

    B. 改良文学

    C. 打倒孔教

    D. 开启民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

    著作

    内容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提出了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

    《新民主主义论》

    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 肯定美德的作用

    B. 发现历史

    C. 不断地认识自我

    D. 自由民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意大利评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这是因为它

    A. 提倡人的自由,认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B. 猛烈攻击基督教教义,主张“教随国定”

    C. 宣扬“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观点,提倡“人性”

    D. 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 维护教皇权威

    B. 主张圣像崇拜

    C. 否定宗教信仰

    D. 支持宗教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康德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这里“批判”的本意是强调

    A. 批驳否定

    B. 批评指正

    C. 质疑分析

    D. 理解同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①演变总趋勢是由繁到简

    ②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③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④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梁启超意在说明

    A. 共和体制不符合国情

    B. 政体变革需要过渡期

    C. 应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D. 应以革命推翻清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图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他在这一时期

    A. 提出要建立经济特区

    B. 论述了“一国两制”构想

    C. 指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

    D.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 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 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新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其间,高等学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0—1976年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由此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变化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教育公平秩序的重建

    D. 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14年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被誉为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The Beat 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A. 《离骚》

    B. 《西风颂》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地强调“子孝”,否定了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歌词中有这样一句“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明末清初,随着西学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婚姻陋俗的批判,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离婚率上升,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自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试从不同角度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摘自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持什么看法?试举一例文学艺术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平等思想成熟于欧洲的启蒙运动,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摘自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2)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