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7 题,其中:
选择题 32 题,文言文阅读 8 题,诗歌鉴赏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2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2 题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 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 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 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 《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 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 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 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 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忧,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 五鼓,即拂晓时分。古人把黄昏至拂晓为五个更(鼓)次,每更相隔两小时。

    C. 耕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

    D. 缙绅,原意为将笏插在束腰的大带上。用于对古代的官员或有钱的人的称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 华屋,装饰华美的屋宇,是古代君臣朝会、议事的地方。

    C.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 为寿,指在老人过生日时向老人敬酒,祈祝他健康长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 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 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 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常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东面的主阶称为“阼阶”。

    B. 畿,古称王畿,指王都管辖的方千里地面,汉称京畿,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C. 祠,供奉皇家祖宗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而为活人建立祠的称为“生祠”。

    D. 田秩,指田禄,泛指俸禄。先秦卿大夫的俸给来自采地或公田,故称田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将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脖子。髡,剃去头发;钳,用铁圈束颈。

    B. 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 孝文,汉帝刘恒谥号。《律法》为“文”,但汉以孝治国,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D.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沐日,用于休息和洗头的假日,是始于汉朝的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

    B. 元年,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

    C. 耆老,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古代专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

    D. 诣阙,指前往朝廷,又可指赴京都。阙,是宫门两侧的楼台,借指宫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

    B. 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经略使。

    C. 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D. 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师,本指周 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 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 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 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军,冠军将军。本指列于诸军之首。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

    B. 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 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朝廷下达诏书,为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 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此指王弘的谦让行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 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

    C. 蒙尘,本义是指蒙受风尘,古代多指君王因为战乱,逃亡在外,是委婉说法。

    D. 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净,原为道家语,指一切顺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这里是一种治理策略。

    B. 诣阙,前往朝廷。阙,皇宫前面两侧的高大楼台,常用来代指朝廷或者京城。

    C. 持节,持着旄节。节,即旄节,使者所持的信物,以竹为竿,上缀以绵羊尾。

    D. 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使君,即“史君”,是对州郡长官的的尊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 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 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 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党项人在西北部建立的政权,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B. 酋,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有时也指盗匪、侵略者的首领。

    C.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D. 内禅,世袭制王朝的君主将君位禅让与异姓的血亲,称“内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 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 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 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B. 迟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陛下,指宫殿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为对帝王的尊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 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 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 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选,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选拔武官的考试。

    B. 夏,党项人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在宋朝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C. 笏,古代臣子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 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 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 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 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 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

    C. 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 持节,拿着旄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它代表着官员的高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

    B. 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 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 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 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 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 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 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B. 公主,封建社会通常是对皇帝女儿的称谓,公主封地,常称为食邑。

    C. 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太子居所为青宫。

    D. 致仕,是古代臣子退休或因故离职的婉辞。致仕,意为还禄位于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为官。

    B. 南面,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D. 春秋,是儒家经典,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简要,深寓褒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还曾用名越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B. 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

    C. 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参政,“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封建时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 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 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 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也称为辟召、辟除,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作为掾属。

    B. 六艺,指礼、乐、诗、易、书、数等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

    C. 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自汉代的汉武帝。

    D.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阉,割去男人的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谢)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 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 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

    A.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 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 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足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 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 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 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 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 得降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8 题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韩)文力争乃止。(韩)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韩)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A.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孙傅)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来护儿)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陈登云)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傅珪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上将行

    耿淖

    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

    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

    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

    A. “扫定”说明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犬羊群”表示对敌人的蔑视。

    B. 楼阁层城,落日余晖,景象雄阔。“闭”字暗示了严阵以待,防卫谨严。

    C. 马是良马“骅骝”,表明边关将士装备精良,将是“老”将,能征善战。

    D. 写旌旗招展映照山川,烘托军威强盛;“寒山”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忆昔①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②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任闲职之时。②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以瞭望敌军。

    A. 当年随军强渡渭水,看到遗民提着酒浆慰问宋军,诗人激动地流下眼泪。

    B. 三、四两句刻画出当年从军的诗人时刻为北伐做着充分准备的爱国形象。

    C. 人们“共道”而诗人“老病”,这个的现实展现出诗人功业无成的无奈。

    D. “逡巡”二字写出诗人当前因身体老病而深感抱负无法施展的仿徨心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不是一个俗人(节选)

    王朔

    一间花里胡哨、从外边看像个发廊或彩扩冲印店的临街房内,于观正在和一个胖乎乎的女同志谈心:

    “为什么要跟人家一样呢?我觉得女同志要长就应该长出自己的特点来,物以稀为贵嘛。你们都眉清目秀,我偏月朦胧鸟朦胧;你们都高低错落,曲线优美,我不妨浑然一体,让你们闹不准谁是谁。我认为你就属于个人特点比较突出的,让人一眼难忘的,很难用漂亮不漂亮这样的俗词来形容……”

    冯小刚领着一个长得十分夸张、活脱卡通人物的男子走进来,很严肃地给于观介绍:“哎,于观,这位是《交际与口才》报记者华远先生,想找你了解一下咱们‘三好协会’的工作情况。”

    “好,好,小刚你别走,这位女同志你接着来。”于观起身让座,“华先生这边请。”

    “你们刚才说到哪儿了?”冯小刚坐下问。

    “不能用漂亮不漂亮判断一个人。”

    “噢,刚才一进门看见你,我眼睛就一亮,心想,这个女人不简单。为什么不简单呢?

    “因为……因为……不知道你自己发现没有,你的气质里有一种忧郁的东西。我喜欢忧郁,我这个人也常常忧郁,所以我一见你就……就心驰神往。”

    冯小刚自己也豁朗地笑了。

    于观把华远领进里屋,那几乎只能算半间房,堆满过时的壁纸和装饰材料,都是用这间屋做买卖的上个户主倒闭时留下的。小屋勉强可以坐两个人。

    “你想了解什么呢?”于观问。

    “想请你谈谈你们是怎么想起要成立这个所谓‘三好协会’的?想请你解释一下‘三好’指什么?”

    华先生坐正、坐直,拿出笔和笔记本,但仍像屁股底下垫了弹簧似的动弹不停。

    “不用紧张,随便谈,”他安慰于观,“发表不发表我还没想好呢。今天只是路过,被刚才那个人死缠硬泡拽了进来。”

    “这个,成立‘三好协会’……”于观双眼茫然,接着稳住了神,口齿也流利了,“成立‘三好协会’,主要是我们对目前的社会风气十分反感。人和人之间不是互相瞧不起就是互相攻击,一点真诚的感情都没有。”

    “是,我也对这种现象很有看法。”华先生点头赞同。

    “怎么就非得胡撕乱咬?互相说点好话怎么啦?”于观忽然愤怒了,脸红脖子粗地瞪着华先生,质问,“难么?费事么?是压根没教过还是都忘了怎么说?一张嘴就阴阳怪气,一张嘴就毒汁四溅!有时我在街上听到穿得那么体面的两个人互相骂出那么难听的话,我就难过,就心疼——都是人民和人民呀!”

    于观眼圈由衷地红了,华先生默然不语,肃然起敬。

    “于是我就默默地想:咱是文明古国呀,再这么下去就不对了。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咱们那些以道貌岸然著名于世的先人?也愧对子孙。人家将来要查的,到底这优良传统是从哪朝哪代失传的?”

    于观看了眼华先生,见他还在听,才又接着往下说,语气由沉痛变得激昂,铿锵顿挫:

    “所以我们大家一碰头,觉得不行,不能任其下去,要管,必须管,不顾一切地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互相吹捧蔚然成风。”

    于观脸上现出一片极灿烂极夺目的光辉,随之他连忙解释:“我说的是互相吹捧的褒义,指的是那种祥和的气氛。”

    “我懂我懂,很理解。”华先生点头如啄米,“即便是贬义的互相吹捧也比互相谩骂强。”

    他极为认真地对于观说:“实话告诉你,我早盼着有个匹夫觉得自个有责任了。”

    冯小刚的声音从外屋传进来:“有信心了吧?这回不怕谁说长道短了吧?这就对了,走你的路——北在这边。”

    “首先是一片好心,其次是各种好话,最好汇成一个刻骨铭心的好梦。呶,这墙上挂着的就是我们的心声:好梦献给你!”

    于观掉头抬手往后墙一指。华先生只顾埋头在本上速记,写了一遭才抬头乱找。

    “你们是逮谁捧谁,还是也挑人,单捧有名的?”华先生又问。

    “逮谁捧谁!”于观断然道,手同时往下一劈做了个斩钉截铁的手势。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搞三六九等。你想呵,往往最不值得捧的人最需要捧,这牵涉到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凡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

    “那么哪部分群众最需要?”

    “这个我们做过市场调查,恐怕最大的潜在顾客还是文艺界人士。他们本人当然很谦虚,相信家属会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

    “那是一定的。”华先生颇有同感,旋又补充道,“只要做好宣传工作,很多人都会立即认识到你们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目前我们还是在试营业,业务尚未全部开展,人员也需要培训,仅仅刚开始送好话,做好梦下一步开办,正在筹备。”

    1.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2.本文以“你不是一个俗人”为题,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青嫂子

    艾芜

    早上太阳仍像往天一样,把晴美的阳光抹上满峡的树林,叫带露的树叶草叶都亮得耀人的眼睛。只是石青嫂子的心上却阴暗极了,阴暗得像夏季乌云满布的天空一样,随时都会雨点似的落下泪来。看见屋里踢倒的板凳,打烂的灯,再看见门前地里一片乱踏的脚迹:菠菜的叶子,踩来变成烂泥;番茄踩成一滩一滩的红浆。那些红浆很使石青嫂子疑心,怕是夜来扭扯的时候,石青身上流出来的血。

    有石青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感到过她这间山峡中唯一的茅屋是孤独的、寂寞的、可怕的。她只觉得面临小河、背靠山岭的一片斜坡,给予她无限的繁忙和劳碌。她终天头上包着一张蓝布帕子,不是拿锄头挖地、镰刀割草,就是手腕上挂个篮子,采摘什么东西。晚上星子都现在山峡的高空了,树林茅屋全隐藏在轻雾里面,小的孩子,坐在门前哭着喊妈的时候,她还在地里摘着苦瓜豇豆或是茄子辣椒,准备明天一早挑到五里以外的镇上去卖,好换点米回来。

    但自当家人被抓壮丁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大声地加以阻止。

    “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叱责地说:“你在吵个鬼呀,这样叽叽喳喳的!”

    “这是我的地呀,我不该吵么?”

    吸着香烟的人眉头一扬,轻蔑地说:“这是吴老爷的!”

    “你们还是搬走的好,没有看过你们这里,人凶狗也恶的!”

    “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 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

    有一天半夜后,石青嫂子突然被狗的凶猛叫声弄醒,同时又听见什么东西在毕毕啪啪地爆响,睁开眼睛一看,满屋通明透亮,不住地冒进烟子来,她明白隔壁灶房起了火了。火在茅屋上吼着、跳着、笑着,尽量发挥暴虐的能事,不到一顿饭功夫,就把屋子和屋里的一切,烧成平地了。连屋子侧边广柑橘子的树叶,都烧得焦黑。火光没有了的时候,一坪炭屑还在黑暗中发着红焰,冒着烟子。石青嫂子想着她这年年都在培修的屋子,想着慢慢买来的家具,想着那条没有跑出的猪……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把这半年来所受的冤屈和痛苦,都借声音发泄个一干二净。

    第二天早上起来,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路咒骂,直朝吴大老爷住的地方冲去。

    “快开开,我要去看吴大老爷!”

    石青嫂子一面打栅栏,一面乱骂起来:“你这狗,你为啥不开门!”

    骂了好久,手也打痛了,栅栏门还是紧紧地立在那里。石青嫂子累极了,便只好坐在那里喘气。

    石青嫂子休息了半天,觉得对于栅栏门简直无法可想。于是,她只得慢慢地走回家去。

    斜坡上的菜,一给人扯光踏坏,火烧过后的地方,就更加显得荒凉了。在这里既无房子躲避风雨,地上又没出产给她生活上的希望,而那恶人暗中还不晓得更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唯一的法子,就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了。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不知道,单觉得离开好些,离开这里,孩子们或许不至于饿死。

    她背上背着铺盖卷,怀中抱着婴儿。他们一家大小顺着小河边,直朝镇上走去。绕到山半腰上的公路时,便又看见峡谷里他们住过的地方了。

    峡谷里蒙着轻微的白雾。金灿灿的早上阳光,照着岭上的松林。小河边的果木树和那片垦过的黑土,还阴沉沉的,留有夜来的阴影。孩子们首先看见了,便欢叫起来:

    “妈妈,我们的家呀,你看,在那里!”

    妈妈只瞟了一眼,不敢多看,怕流出眼泪,便低头走她的。

    但孩子们却都问了起来:“妈妈,我们啥时候回去哪?”

    妈妈忍着眼泪,哄他们说:“等橘子柑红的时候,我们就回来!”

    孩子们都感到满意了,走了一会,他们又问:“妈妈,我们到哪里去呢?”

    妈妈怔了一下,半晌才想出哄他们的话来:“我们去找爸爸!”

    孩子们更加快乐了,连声发笑地喊着爸爸,但作妈妈的却忍不住了,眼泪双双地滴落下来。

    她走了一会儿,眼泪流够了,心里清爽些了,还听见孩子们一路满有生气的笑声,便又鼓起勇气,咬定牙巴地想:“不论啥子艰难困苦,我都要养大他们的!”

    (有删改)

    1.小说开篇第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有人认为石青嫂子对命运的抗争是软弱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人

    冰心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他从局里低头独步回来,关上门,便坐在书桌旁边。偶然疲倦了,拉开帘幕望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

    程姥姥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问他为何这样孤零。何彬偶然答应几句:“人和人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

    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腿摔坏了,每夜呻吟。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走到门边,却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几乎要哭了出来。

    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

    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时,忽然想起绳子忘了买了。他打开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不一会儿,禄儿跑的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他递过了绳子,仰着头似乎要说话,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进屋去了。

    累了两天了,何彬闭上双眼,又想起了深夜的病人——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

    微微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屡屡清香,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

    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下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清香还在。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

    1.小说以“超人”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

    2.小说以对“窗内窗外”的描写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商隐在《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罗马 塞内加)

    (2)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宋庠传》)

    (3)与其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英国 塞·给翰逊)

    (4)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威·亚历山大)

    (5)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6)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英国 谚语)

    (7)身教重于言教。(孔子)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8)好榜样就像把许多人召集到教堂去的钟声一样。(丹麦)

    (9)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苏联 法捷耶夫)

    (10)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国 科·达勒维耶)

    (11)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佚名)

    (12)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宋代 范晔)

    以上是关于榜样的名言警句,读后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