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综合性学习 2 题,名著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正式发布。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会徽的设计创意来自汉字的各种书体。

    请你根据书法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徽①的图形巧借汉字“冬”的行书形态,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内涵丰富,线条流畅,充满韵律。

    B. 会徽②以繁体字“蘭”为基础,配以兰花图案,以楷书的方正、平直、严谨,传递出兰花的风骨和优雅,字画配合,表达弘扬中国兰文化之意。

    C. 会徽③的创意来自中国汉字“集”“乐”的繁体字“雧”“樂”,从中能看到蚕头雁尾的隶书形态,其字意和形象都与合唱比赛这一活动相契合。

    D. 会徽④中国印的“京”字取自篆书,篆体本身的艺术性,又使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舞动的人形或一个“文”字,体现出人文精神与奥运盛会的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与“亭”结缘,不但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还留下联语佳句。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小华查阅资料得知,醉翁亭一带的建筑还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小华记下了其中的一些对联,发现有很多都源自《醉翁亭记》的文意,于是他想把与课文无关的对联筛选出去。应被筛出的一副对联是(   )

    A.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B. 泉声如听醉翁操  海日已照琅琊山

    C.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D.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地铁是城市的永动机,读书是颜值的保鲜器”“体肥还须少吃饭,想美就要多读书”“壮士腰间三尺剑,大咖腹中五车书”……2017年,郑州地铁一组劝人读书的俏皮标语火了,甚至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引起广大网友的围观和讨论。下列网友的留言,表达不够得体的一条是(   )

    A. 谁说标语一定要板起脸来说道理?网络语言简洁时髦,轻松诙谐,宣传效果很赞!

    B. 标语形式工整如对联,读起来押韵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郑州地铁标语真是良心广告!

    C. 作为阅读标语,说的比唱的好听没有用。你也不想想,看过标语后,大家还不都一笑置之?

    D. 读书标语接地气、吸引眼球只是第一步,对它最好的夸赞与回应,就是走近阅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大多依水而生,沿着河流繁衍兴盛。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水相亲、相和、相生的历史。

    一江清水,万般风情。汉字的“水”是象形文字,简洁明了的字形勾绘出河水清清、波浪徐徐的生动样态;用“水”(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竟多达1035个。我们的祖辈先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水相关的哲理名言,还有大量成语、俗语、典故、谚语等,如“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水因而又成为我们祖先高深智慧与丰富情感的承载,构成独特的中华水文化。

    在文学创作中,灵感来源于水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________________(络绎不绝/比比皆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以长江水为背景抒写离情;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深沉的情思也随冷绿色的波光而起伏。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息息相关/生死与共),所以古典小说里也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就驻扎在“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浪里白条”张顺和阮氏兄弟,入水更是赛过蛟龙,水中杀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各行其是/各显神通)。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纵火”展现的就是孙刘联手,在长江上火烧曹军战船的情景,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水能载舟(zǎi)   水泊梁山(bó)  “波”字的第五笔是“乛”

    B.水能载舟(zài)   水泊梁山(pō)  “波”字的第五笔是“丿”

    C.水能载舟(zǎi)   水泊梁山(pō)  “波”字的第五笔是“丨”

    D.水能载舟(zài)  水泊梁山(bó)  “波”字的第五笔是“フ”

    (2)请在①处再写出一个与水相关的成语、俗语、典故或谚语:_____

    (3)第三段的a、b、c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______)

    A.比比皆是    息息相关    各显神通

    B.络绎不绝    生死与共    各显神通

    C.络绎不绝    息息相关    各行其是

    D.比比皆是    生死与共    各行其是

    (4)第三段的②③两处,应填入的人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山沟沟里通高铁,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并出口印尼,中欧班列开行不断,中国铁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五年来,随着京广、沪昆、兰新、海南环岛等一批高铁重点项目建成通车,“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目前,我国高速铁路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超过4万公里,基本覆盖中国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因高铁联系更加紧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实现了高铁互联互通。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基础上,我国即将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到2020年,全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届时路网结构会更加优化,更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材料二】

    据美国《市场》杂志网站2017年12月20日报道:十年前,全世界最顶尖的十台超级计算机有八台在美国,中国则一台都没有。如今,中国超级计算机中心运行着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这种超级计算机的浮点运算速度最高可以达到每秒10亿亿次,比美国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泰坦”高出四倍。也就是说,如果地球上的70亿人每人手拿一个计算器连续不断地按键计算,需要花32年时间才能完成“神威·太湖之光”一分钟的运算量。

    超级计算机对于国家安全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已有一百多家科研单位、一百多个大型应用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海洋、航空航天、高能物理、生物、材料等二十多个方面,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应用、先进制造等领域解算任务几百项。一年来,共计完成作业任务达二百多万项。

    目前,国防科技大学正在研发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它的性能指标将达到“神威·太湖之光”的8倍。

    【材料三】

    近两年来,中国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国产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实现可燃冰开采、首艘国产航母下水、C919大飞机首飞、“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悟空号”探测到疑似暗物质、“墨子号”实现千公里量级量子纠缠……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骄傲,也获得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一定会推动全人类的科技进步。

    外国科学家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的义务教育体系覆盖了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而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从【材料三】看,外国科学家认为中国科技力量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中国文化“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请从以上三则材料提到的项目或产品的名称中选取一例,进行解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3 题
  1. (题文)《西游记》的故事妇孺皆知。元宵节,你所在的社区举办猜灯谜活动,其中就有几则与《西游记》相关的谜语。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把谜面和谜底的关系解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①谜面:孙悟空龙宫借宝(打一成语)     谜底:大海捞针

    ②谜面:猪八戒离开高老庄(打一常言俗语)  谜底:呆不住

    ③谜面:沙僧劝猴哥消消火(打一环保名词)  谜底:净化空气

    我选择第____则谜语,对它的解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记述了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人物,比如质朴善良又迷信的长妈妈、“白眼看鸡虫”的范爱农等。书中写到了两位老师,一位是鲁迅在_________(填地点)读书时的蒙师寿镜吾先生,在鲁迅眼中,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老师;另一位是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鲁迅的求学经历也折射出中国当时的时代特点。书中《___________》一文讥讽了两位“名中医”,他们医死了包括鲁迅父亲在内的许多病人,这促使鲁迅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但经过日本讲堂里的“电影事件”,鲁迅最终决定_________,以笔来唤醒国民麻木已久的灵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它不是科学知识的简单图解,而是科学与文学艺术相融合的作品。小说情节生动有趣,充满神秘色彩。请概括一个你认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并说说你在阅读中获得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我国古代诗歌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如“柳”含有“惜别、留恋”之意,故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古诗词知识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诗歌中的形象

    诗句

    表达的情感

    大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__

    ______      ,______      。

    思念或祝愿

    ______      ,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伤春  惆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秋”是诗人经常吟咏的季节,诗人笔下的秋景秋情各有不同。

    (1)当你读到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诗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请你描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与秋天有关的其他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窴以西。超遂逾葱领,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①[扶风]汉朝郡名。  ②[平陵]汉朝县名。  ③[徐]徐县,汉朝县名。  ④[永平]汉明帝年号。  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  ⑥[校书郎]官名。  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⑧[研]同“砚”。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与人佣耕      尝辍业投笔   B. 辍耕之垄上   左右皆笑之

    C. 杀之以应陈涉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D. 功宜为王     为人有大志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比至陈       比: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耻劳辱      耻: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和班超两人都青史留名。请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你从他们的经历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阅读《老秦》,完成下列小题。

    老  秦

    赵明宇

    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山东人老秦就骑着自行车,驮着唧唧叫的小鸡雏,吆喝着来村里卖小鸡了。

    老秦的自行车后座两侧挎着两摞子竹筐,竹筐分成一层又一层,每层都挤满了毛茸茸的小鸡雏。老秦拖着长腔的吆喝声更好听:“卖小——鸡儿——哩哟嗬,卖小鸡哩哟——”声音洪亮得像铜铃,有金钟玉磬的质感,很有穿透力,十里外都能听得到。吆喝声的中间戛然而止,然后再继续后面的“卖小鸡哩哟——”,尾音悠长,听得人们心里痒痒的,争相模仿,却学不来。麻叔嗓门大,学山东老秦吆喝,像驴叫。用麻婶子的话说,老秦是男高音,那也叫功夫。

    老秦说话山东口音,家是山东什么地方的?不知道,也没人问,大家只是叫他老秦。每年春天,老秦如约而至,把自行车停在村口,先吆喝几声,然后把一筐又一筐的小鸡雏卸下来,掏出一把泡好的小米撒给小鸡雏,小鸡雏便会蜂拥着争抢着啄食。

    听到老秦的吆喝,村里的女人们就坐不住了,走出家门,挑选小鸡雏。

    买老秦的小鸡雏是不用交付现金的,只需要在老秦的红塑料皮本子上写当家人的名字,等到秋后,小鸡雏长大了,下蛋了,老秦才会来收钱。老秦在村口喊一嗓子,买过小鸡雏的人家就会把钱送过来,老秦核对一下,勾去一个个名字。麻婶子每年都要赊二十个小鸡雏,在老秦的红皮塑料本上写麻叔的大名,到秋后卖掉两只公鸡,就足够还老秦的账了。

    麻婶子最看不惯的是刁嫂。刁嫂人也刁,那年赊小鸡,她在老秦的本子上写的是假名字,老秦秋后要账,村里人都说不知道这个名字是谁。找不到这个人,这笔账就成了死账。麻婶子看不惯,说这是谁给咱村抹黑啊?把人丢到山东去了。老秦倒是很大气,说算了算了,没这二十个小鸡钱,我也穷不了。麻婶子说,你别急着走,等一会儿,我帮你要回来。

    麻婶子就去找刁嫂,指着她院子里的鸡,说你家的鸡长得不小了,下蛋了吧?从哪里买的呢?刁嫂就红了脸,把钱拿了出来。麻婶子给老秦赔笑,说这一家赊了你的小鸡雏,你的本子上记的是他家孩子的名字。孩子小,名字没叫起来呢,也难怪别人不知道。

    老秦千恩万谢。麻婶子说,大兄弟,你也没背着锅,没带着灶,中午在我家吃饭。

    这一年,麻婶子照例赊了二十只小鸡雏。秋风一吹,小鸡雏就长大了,有几只公鸡,还有几只母鸡。母鸡的脸蛋红红的,大概是快要下蛋了。麻婶子卖了两只公鸡,凑够了钱,放在盐罐子下面,准备着老秦来收账。

    过了九月九,老秦没来,又过了十月一,老秦还没来。麻婶子的二闺女要坐月子了,麻婶子去伺候月子,这一去就是好多天呢。临走,麻婶子叮嘱麻叔,你听着点,哪一天山东老秦来了,你把钱还给老秦。麻叔点点头,麻婶子才离开家。

    麻婶子伺候完闺女,回到家,做饭的时候看到钱还在盐罐子底下压着,就问麻叔,老秦没来?麻叔说,没来。麻婶子就有些疑惑了,嘴里嘟囔着说,这个老秦,咋不要钱了呢?

    麻叔说,村里人都没给他钱呢,咱还能给他送到山东去?又不是咱自己,慌什么慌。

    那就再等等吧。有一次孙子要学费,没钱,麻叔说先把老秦的小鸡钱用上。麻婶子说那可不行,说不定你前脚把钱拿走,老秦后脚来了,到时候手里没钱,不抓瞎?总不能让老秦为了咱这几块钱再从山东跑一趟吧?

    也是也是。麻叔拉着孙子另想办法了。

    下雪了,老秦还没来。

    腊月二十三,阴冷,小北风打着旋儿。村头来了一个年轻人,说话山东口音,说是老秦的儿子,来收账的。麻婶子手里捏着钱,从家里出来,仔细端详,年轻人的眉眼挺像老秦,手里拿着眼熟的红塑料皮本子。大家围上来,问老秦为什么没来,年轻人的眼圈儿红红的,说,俺爹得了脑血栓,偏瘫了。

    大家听了,唏嘘感叹,说起老秦的好来。麻婶子心里咯噔一下,说,孩子,一会儿收完账,到家里暖和暖和,婶子给你烙饼,炒鸡蛋。年轻人笑了笑,说,谢了,谢了,婶,我还急着赶回去呢。麻婶子说,再急也得吃饭,你先忙活,婶子给你做饭去。婶子说不定哪天去山东,到了你家门口,你不让婶子吃你的饭?

    麻婶子做好了饭,出来喊年轻人,年轻人正在犯愁。麻婶子说,是不是又有人报了假名?年轻人说,不是不是,是多出来三十块钱,不知道是谁多给的。

    多了?多了就多了呗。

    那可不行。该多少就是多少,我怎么能多要大家的钱呢!年轻人急得直转圈,说,我爹跟你们打交道多少年了,我可不能坏了我爹的名声。

    年轻人很着急,扯着嗓子喊:谁多给钱了?谁多给俺钱了?

    这声音,让麻婶子想到了春天里,老秦的吆喝

    1.小说塑造了老秦、麻婶子、老秦的儿子等人物形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具体分析其性格特点。

    2.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

    3.《论语》中多处提到“信”。下列与“信”相关的语句,最适合用来评价村民与老秦父子之间关系的一则是(   )

    A.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

    B.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D.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听说市里要举办“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村民们都跃跃欲试。请你根据小说内容,为他们设计一句参评宣传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美育是一种刚需

    ①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回答道:“这是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②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③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更有力度地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其实,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从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④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追求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⑤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准。

    ⑥因此,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要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尤其是学校教育,要真正重视美育,重视人格的养成与心灵的教化,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⑦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作者赵婀娜,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写评审们和小朋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刚需”?

    3.语文学习中处处有美育的内容。书法作品有二王行书,颜柳欧苏也各擅胜场;名著里的人物鲜活生动,各有特点。请选择一幅书法作品,或结合一部名著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在其中发现的美。(不超过1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不简单,比如: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超越自己、关爱他人等。只要你肯于去做,很多事其实也很简单。请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也简单”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祭,也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当天,新浪网历史文化频道编辑朱彦创作的漫画,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平台传播开来,感动了无数人。二十年之后,便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百年祭。那时你已过而立之年,你或许在北京,或许在南京,或许在东京……你或许是解放军战士,或许是报社记者,或许是旅行社导游……在那一天,你会经历什么?请展开想象,以“我在百年公祭那一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