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 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 “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 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讲究因地制宜

    C. 强调精耕细作

    D. 注重自给自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经过长期斗争,英国最终战胜法国并确立自己的殖民霸权。这场斗争实质上反映了

    A. 英语国家对法语国家的胜利

    B. 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 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的胜利

    D. 海岛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16世纪的一百年里,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英国也上涨了155%。面对这一现象,下列群体中最高兴的是

    A. 封建地主

    B. 农民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工人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A. 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 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 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代桑弘羊曾说:“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下列选项符合他的思想的是

    A. 井田制

    B. 土地兼并

    C. 闭关锁国

    D. 重农抑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 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B.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

    C. 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

    D. 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入侵

    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 社会政局动荡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耜耕

    D. 耦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D. 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圈地运动的发生

    D. 宗教改革的发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 男女分工明确 D.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 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 地理形势的局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纺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裕

    C. 商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明显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这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C. 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D. 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 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 诸侯权力增强

    C. 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 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A. 限制对外交往

    B. 维护天朝统治权威

    C. 实行闭关锁国

    D. 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租佃关系产生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已较为普遍,宋以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更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租佃之间以契约的形式进行限定,使得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过渡。这体现出

    A. 封建社会农业劳动者的商品化

    B.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强化

    C. 中世纪劳役地租剥削方式的推广

    D. 经济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调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对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C. 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世纪后期,其他欧洲人对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 克服商业危机

    B. 扩大海外市场

    C. 对外倾销商品

    D. 追逐商业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549年,英国一个乡绅抱怨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B. 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

    C. 封建地主地位的下降

    D.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 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 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 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宋朝刘克庄在奏章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材料二  皇帝们发现,守着本乡本土生活的农民见识比较少布比较散,皇帝编瞎话骗人,役使这些人,即使很过分,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而对商人们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直经商且没有破产的商人们必然要经常走街串巷,这些人见识多,和人沟通多,因为还有钱,很容易形成利益联盟,比如成立一个商会之类的组织。

    ——摘编自王文剑《重农抑商的真相》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朝历代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其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中叶,素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王子在葡萄牙设立航海学校,培养航海人才,奖励航海事业,积极筹划开辟绕过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他企图攫取香料贸易,他渴望传播基督教福音”。由于“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种情况自然使发现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航路具有新的价值”。

    ——摘编自黄顺利《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二  在1500年左右,地中海仍然是西欧最发达的贸易区.但自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特别是威尼斯,便开始逐步失去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1501年,葡萄牙把第一批香料运到安特卫普,从此安特卫普成了香料在西北欧的集散地。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三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这场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

    ——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与明政府对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至17世纪“空间革命”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