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 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 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 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 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 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 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 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3月11日,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一切命令”。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材料表明

    A. 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打算

    C. 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D. 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表明

    A. 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

    B. 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

    C. 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

    D. 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A. 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 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 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 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大量移民的涌入

    C. 女权革命的发生

    D. 医疗卫生的改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A. 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

    B. 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 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汉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另一方面却容易造成暴政与压迫。这说明了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绝不可取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须大力提倡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很多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

    A. 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 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 “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

    土地规模

    户数

    所占土地比例

    1亩以下

    69

    2.4%

    1—10亩

    122

    43.6%

    10—20亩

    36

    41.4%

    20亩以上

    6

    12.6%

    合计

    233

    100%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 租佃关系普遍化

    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是“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所占比重

    84.5%

    74.7%

    62.3%

    据此推知,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

    B. 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 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

    1756-1763年,“七年战争”

    1763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

    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  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