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列宁在1895年指出:“《共产党宣言》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在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其主要说明《共产党宣言》

    A. 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

    B. 其社会价值会永远存在

    C.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D. 值得世界所有工人研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克松政府调整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维持美苏两极格局

    B. 推行现实主义外交

    C. 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D. 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30年艾格蒙特评论首相沃波尔:“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一评论表明

    A. 英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正式形成

    B. 英国首相形成了专制独裁统治

    C. 英国议会最终成为摆设,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D. 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巴黎公社成立初期,许多公社公职人员身兼数职,针对此情况公社规定:“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此“兼职不兼薪”的规定

    A. 杜绝了职务腐败的产生

    B. 保证了民主政治广泛性

    C. 体现了奉献的公仆精神

    D. 说明公社财政经济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沈志华指出:及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调整外交战略,使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继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后的第二次转型。该时期“调整外交战略”的表现有

    A.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 中日建交

    C. 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 中美建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 “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 “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08年2月7目的《新德意志报》载文称:“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当代中国民主的特殊性表现为

    A. 是大国独有的特殊民主   B.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基

    C. 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型   D. 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墨子》亦载:“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问鼎中原

    B. 春秋鼎盛

    C. 钟鸣鼎食

    D. 一言九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 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中国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罗斯福就任的第一周,都忙于处理银行危机。罗斯福使用最为巧妙的一招,就在于他让银行继续关闭这一行动本身,从本质上看,他的行动是防御的、消极的,并且也是保守的——但是他却以此号召人们行动。罗斯福继续关闭银行的目的是

    A. 重建信用机制

    B. 避免盲目竞争

    C. 减少政府开支

    D. 调整工业生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该条例

    A. 促发英西战争

    B. 导致英法七年战争

    C. 遭到荷兰反对并引发冲突

    D. 标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C. 没有比宗法制更好的权力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力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

    A.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亨利·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材料体现了英国代议制的特征是

    A. 首相决定内阁的存留

    B. 国王不得否决内阁提案

    C. 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

    D. 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A. 放弃“一边倒”政策

    B. 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 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 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材料一  1337年—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张謇,江苏南通人,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传统教育,具有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远大胸怀。1894年会试夺魁,高中状元,并走上仕途,担任翰林院编修。张謇早年与李鸿章私交甚笃,成为政治密友。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政局变动刺痛了张謇,愤而与李鸿章绝交,后来又参加强学会,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者,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的张謇政治上赞成维新变法,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道路,经济上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他曾撰文说:“救国为目前之急,比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而根本则在实业(即工商业)。”又说:发展实业应“听之民办”,重点应发展纺织业和钢铁工业。

    材料二  张謇不仅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而且是积极实践者。1896年张謇慨然辞官,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私营企业,人们称之为“状元实业家”。张氏企业逐步壮大,尤其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资本、利润均创历史最佳业绩。但一战结束后,张氏企业逐渐陷入困境,到1926年张謇逝世时已处于破产境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张謇转向“实业救国”道路的多种因素。并比较张謇与李鸿章在发展实业上的不同。

    (2)简要评价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

    魏国李悝变法,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公元

    2世纪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独尊儒术,外儒内法;西汉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罗马庞培、克拉苏、恺撒结成“前三头政治”,反对元老院,要求建立帝制。罗马帝国成立,颁布万民法

    公元3世纪

    三国局面初步形成于公元220年,完成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其原因是东汉末年深刻的社会、军事和政治危机,所导致的中央皇权衰微与军阀割据。

    公元280年,两晋完成统一

    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境内自由人。

    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蛮族开始越境入侵

    公元4世纪

    西晋短暂统一后又爆发“八王之乱”。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建立。

    刘裕废东晋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开始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据《古罗马与中国历史对比大事年表》整理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4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点,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