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按要求填空。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先假设为了求生避祸不择手段的做法,然后论述了仁人志士的做法是“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按要求选择。

    (1)请你根据以下两副对联选择恰当的横批(    )

    甲: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乙:三星高照花红柳绿春不老,万事亨通物阜家丰岁常春。

    A.迎春接福/家庭幸福

    B.春暖大地/吉星高照

    C.春回大地/人寿年丰

    D.春风化雨/福如东海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追求51%的效率,就是用51%的力量进攻。用100%的力量进攻,不更强吗?不然。人求胜欲最强的时候,恰是最不冷静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李昌镐用51%的力量进攻,另外49%的力量防守。这是他没说出的。这使他的棋极其稳健、冷静,极少出错,常使对手感到无隙可乘。

    A.在自己处于逆转的时候,正是掉以轻心的时候

    B.对别人进攻最强的时候,正是防守最弱的时候

    C.在自己处于逆转的时候,正是咄咄逼人的时候

    D.对别人进攻最强的时候,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国学的焦灼

    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1.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列举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4.对第⑥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特色需要人们对其的加工和宣传。

    B. 民族特色由人们在不同场合自然而然地形成。

    C. 民族特色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

    D. 民族特色是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

    ①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

    ②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③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

    ④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⑤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

    ⑥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⑦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的明亮阳光!

    ⑧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

    ⑨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⑩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12)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

    (13)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

    (14)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

    (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17)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

    (18)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褶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1.分析第⑥段中“病态的美感”的含义。

    2.分析第⑨⑩⑪三段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

    3.赏析第⑮语言运用的特点。

    4.联系全文,赏析本文的标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概括暮春郊外榆槐吐嫩,春色满原,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B. 颔联紧承“春光”展开,远山积雪,近处溪流垂杨,画面生动。

    C. 二、三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表现春景的特点。

    D. 二、三两联对仗工整,遣词精当,足见诗人推敲锤炼之严谨性。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哀婉含蓄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清新自然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感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②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

    ③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①。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zé):探索深奥的道理。②大辟:死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就道之义(________)(2)启申其美(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鲜有屈焉(    )

    A. 委屈 B. 屈服 C. 理亏 D. 屈辱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唯《易》乎          其谁不知

    B. 皆诵于口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多为豪俊所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5.胡叟“学不师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分析胡叟的人物形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高闲上人序

    (唐)韩愈

    ①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①者也。

    ②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③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②。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

    ④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

    (注)①胾:切成的大块肉。②胶:同“缪”,缠缚。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矣 B. 乎 C. 哉 D. 也

    2.第②段具体论述张旭书法成就的由来:除了态度专一、终身不研究其他技艺以外,主要还在于它的草书是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以一系列例证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B. 第②段是从正面来论述张旭书法成就的由来。

    C. 第③段是对高闲学习草书的具体评论。

    D. 第④段是赞誉高闲别有神道,草书定能成功。

    4.作者认为高闲不能成为张旭那样的草书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你是否认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本文是一篇赠序,和一般赠序有何不同?请加以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感到不习惯。这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但是,不习惯也可以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拥有这种态度能让我们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