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陶器烧造上,人类表现出不约而同性,可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则完全属于中国人。散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大量瓷片说明,我国瓷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晚于9世纪下半期,即唐代后期。当时,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青釉褐彩以及唐三彩等,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这些地区。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登上巅峰。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瓷器烧造技艺于17世纪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开始走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鳌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

    就中国瓷器输出线路与范围而言,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在明代初期之前,中国瓷器以输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为主,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这与欧洲航海家于1492年到1522年间成功开辟新航路有关。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瓷器输往欧洲、美洲呈现日益旺盛之势。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中国精美瓷器,不仅被中国皇宫所器重,也得到欧洲王室珍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拥有明正德时期生产的印有其徽章纹的青花执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父子收藏有数千件中国精美瓷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甚至在葡萄牙等地设代理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王室收藏使在家中陈设中国瓷器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像在十七、十八世纪荷兰静物画中,常常以中国瓷器为道具;英国作家迪福甚至有“如果没有中国的花瓶就没有第一流的住宅”的判断等。显然,中国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伴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如果说元代中期之前,中国瓷器受海外文化影响尚少,那么从元代后期开始,海外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品类、器形、纹饰等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青花瓷正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瓷器新品类。到明清时期,受欧洲市场巨大反作用力的影响,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凸显,珐琅彩、粉彩、洋彩等都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显然,域外文化已如血液般融入到中国瓷文化中,改变了中国瓷器审美取向,推动了中国彩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800年瓷器烧造史,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1000年瓷器输出史,创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神话。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对瓷文化、对瓷器输出史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学术研究,可谓恰逢其时。

    (摘编自侯样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各地的瓷片和文献资料均表明我国瓷器从唐代后期开始向国外大量输出。

    B.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的输出才突破了原来的范围,开始直接销往欧洲。

    C. 没有商业贸易,中国瓷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就不可能输往世界各地。

    D.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突出,说明海外文化已融入中国瓷文化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首段重点论述了“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属问题。

    B. 文章以欧洲王室珍爱中国瓷器为例,论证了中国瓷的审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C. 文章论证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审美走向的影响,这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D. 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瓷器与海外审美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瓷器烧造技艺的广泛传播表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就表现出了开放的特性。

    B. 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它对中国瓷器输出贡献巨大。

    C. 中国瓷器独具的审美性特征,使中国瓷器的输出成为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D. 中国瓷器曾深受海外文化影响,今天还可以从其品类、造型、纹饰等方面看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校长王儒安

    曹文轩

    对油麻地中学,我们心满意足,无话可说。

    对原先的校长王儒安,我们心存感激,充满敬意

    那是一个又瘦又小的老头,难得见到的又瘦又小。那么一片红黑瓦房,那么多树木,那么多花草,那么多田地……我们很难将这样一份可观的家当与他瘦小干瘪的身躯联系在,一起。我们甚至觉得将油麻地中学跟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然而,事实的确是:所有这一切,皆因为有了他,才得以实现,才得以存在。

    十多年时间里,王儒安将它变成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除了萧条的冬季,在其他任何一个季节里,学校的所有建筑都掩映在树林里。学校到处是树木,谁也无法数得清这里到底长了多少株树。夜深人静,若有风掠过校园,便到处是一片树叶的响声,“哗啦啦”,像是一片雨声。林子从四面八方招来了各种各样的鸟雀,从早到晚,我们总能听到不同的鸟鸣。

    然而,他已不再是油麻地中学的主人。他已没有资格再踏进校长办公室,而只能出入于河边那间风雨飘摇的小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从别人那儿一星一点地知道了这一变故——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高二学生去教室上早自习,突然发现教室里蜷着两个女人。他问道:“你们是谁?”可对方都不回答。他又问了一遍,仍不见回答,便走近去看,只见那两个女人面色蜡黄得怕人,便立即逃到教室外,并高喊:“死人,死人,两个死人……”人们闻声赶来,纷纷拥进教室。许多人挤上前去,看了看说:“两个要饭的,大概是母女俩,冻死了。”

    王儒安来了。他蹲下身去,将手分别放在两个女人的鼻子前面试了试,说:“还有一口气,快抬到我房间去”两个女人被人抬到了王儒安的床上。王儒安也不嫌她们脏,把两床干干净净的被子都压到了她俩身上,还在屋里生起火来。她们被温暖过来了。王儒安让勤杂工白麻子熬来了一小盆米汤,让两个女学生给她们一勺一勺地喂下去。两个女人便一点一点地有了阳气,脸色慢慢地好转起来。

    她们果真是母女俩,母亲四十多岁,女儿十七八岁。在这里将养了几日,母女二人完全恢复了体力,那十七八岁的姑娘,脸上居然有了红润。有人问她们为什么出来要饭,母女俩低头不答,王儒安便用手轻轻做了个动作,让人不要再去追问。当母女俩要离开学校继续去流浪时,王儒安讲话了:“冰天雪地,无路可走,就留下来在学校干活吧。隔壁有间屋子,你们先住下来……”

    那母女俩要下跪,被王儒安连忙扶起……

    大约过了一年,校园里便有了风声:老光棍王儒安养起那母女俩是深藏心机的,并有鼻子有眼睛地说出许多事来。那意思概括起来是:王儒安不光占了那老的,还占了那小的。事情不小,风声渐大,王儒安被叫到了上面,同时上面还派来一个调查组。

    就在调查组准备盘问那母女俩时,那母女俩却在头一天晚上走掉了,并且再也没有找到。

    王儒安不明不白,事情真假难辨,上面便来了一文,要将王儒安调离油麻地中学。王儒安却死活不肯离开油麻地中学,就与上头闹翻了。上头坚持硬调,王儒安坚持不走。最后,惹恼了上头,向他摊牌了:“要么,你到另一所学校继续当校长;要么,就撤职,在油麻地中学当勤杂工。”

    “当勤杂工就当勤杂工。”

    王儒安选择了后者。他离开了他的办公室也离开了他原来的宿舍,住到了河边上那间原先堆放工具的小草房里。

    我们从王儒安老头的脸上没有看出一丝怨恨。他总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修剪树木花草,用铁丝把码头的木板牢牢固定住,把驱赶麻雀的稻草人立到地里去……他像一个幽灵四处游荡,但只是在校园里游荡。他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些树木,那些池塘,所有一切,仿佛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是他的无限延伸。那些树木仿佛是因为他的呼唤而漫上绿色,又仿佛是因为他的默许而让自己的叶子变成一片金黄。

    这年开春以来,我们发现他的身体有点变形了:上身与下肢在腰间错位,倾斜到左侧。马水清得到消息,告诉我们:“王儒安老头得的是坐骨神经痛。”

    几回,我在睡梦中听到了河那边传来疼痛的嘶喊声。

    然而,这弯曲的身体,仍然在校园里不停地游荡着。

    (节选自《红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说对油麻地中学我们“心满意足”,并对其花园式的环境进行了形象描绘,这与人物坎坷的命运和凄凉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

    B. 小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我”的情感,第三人称用于叙述王儒安的经历,显得更客观。

    C. 小说多处使用对比,如对母女俩,众人围观与王儒安伸出援手、众人追问究竟与王儒安阻止,使王儒安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我们从王儒安老头的脸上没有看出一丝怨恨”,既表现了王儒安面对人生变故忍辱负重的品格,同时暗示他早已历经磨难,因而变得平静。

    2.小说中说对原来的校长王儒安“我们心存感激,充满敬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两段的叙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继高铁“霸座男”事件,“霸座”现象似有井喷之势。但与其说“霸座”现象井喷,不如说是媒体对同类现象的高频度呈现造成“集中涌现”效果;与其说现在是不文明症候群密集发作的“大爆炸期”,不如归结为自媒体时代公共空间的能见度提高了。说得更通俗些,不是霸座乱象绝对量骤然增多了,而是曝光率突然提高了。

    “霸座”乱象并非今天才有,“霸座男”事件只不过是更为奇葩:当事人孙某的霸座和事后炫耀等低素质行为,与其博士身份、“精英人士”标签形成巨大反差。而霸座也随之被带入舆论视野,取代闯红灯、乱扔垃圾等,成了不守规则、不讲文明的新“典型”。

    占座霸座行为在现实中挺常见,跟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很“贴近”,所以极易激起共鸣、引发共情。以往人们对这类行为可能更多的是曝光无门、报警无果,吐吐槽也就过了。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自媒体降低了人们曝光身边罔顾规则行为的门槛,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随着权利和文明理念濡染,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文明观念水位在提升,与之对应的,则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

    人们对不守规则行为的容忍度变低了,曝光门槛也降低了,这种技术与理念共推下的进步会倒推公共空间恪守规则共识的形成和社会治理的完善。文明的养成需要舆论力量的倒推,最终实现“由力而起、由善而达”。这里的“力”,就包括媒体的曝光之力、舆论的监督之力。当霸座行为被越来越多地曝光、谴责和约束,社会文明自然也能“更进一步”。

    (摘编自侃人《“霸座家族”遭密集曝光:人们的容忍度在降低》,《新京报》2018年9月25日)

    材料二:

    霸座,既违反道德,也违反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遗憾的是,从已曝光的霸座事件看,现场工作人员及执法机关多数只是加以劝说,劝说无效的,无非事后处以罚款,没有采取拘留措施。这种处置力度和处罚结果无疑将产生负面示范效应——在一票难求的春运期间,几百元的罚款显然比加价购买座位票更划算这岂不是变相鼓励霸座行为?

    在法治社会,在对破坏社会规则行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理当及时亮出带有强制力的法律之剑。譬如,一旦遇见霸座行为,当受害乘客或列车工作人员劝说无效时,就该及时报警求助。执法人员依然劝说无效的话,就该果断地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将霸座者带离现场。如果霸座者有辱骂或抗拒行为,则应以妨害公务论处。这样方能打压以赖欺人的嚣张气焰,尽快让受到侵害的权利和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只有法律硬起来,恶人才能软下去。只有本着不以恶小而纵容的态度依法处置并惩戒这些霸座行为,方能形成威慑,让有非分之想的人们心存顾忌,让法律更有尊严,社会更加有序,风气更加良善,公众更有安全感。

    (摘编自史洪举《谨防惩戒霸座不力产生破窗效应》,《人民法院报》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霸座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站不住脚,但为什么会陆续出现这种现象?占座者在面对旅客、车长和乘警的指责、纠正时,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壹心理专业课负责人曾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一行为。他认为,往往是自恋水平异常的人才会做出此类举动。过分自恋者会完全沉浸在自身的世界里,他人的声音是听不进去的,一旦遇到反驳自己的声音,他们会用更大的声音和理由去反驳回去。

    “霸座的人通常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在流动性极强的高铁旅途中,下了车双方可能就再不相见,在这个小空间内道德约束是不强的,霸了座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所以人们更容易‘放飞自我’”。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向记者说道。

    (摘编自《高铁霸座,乘客权益该如何保障》,《中国城市报》2018年10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霸座”现象有呈井喷之势,不是因为该现象的绝对量突然增多了,而是因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骤然提高了对此类事件的曝光率。

    B. 过去人们对占座霸座行为往往只能无奈面对,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文明观念的提升,现在人们对此类行为的接受程度在不断降低。

    C. 相关人员和单位对“霸座”者的处置力度不够,一是因为他们缺少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二是因为他们对相关法规的理解还不到位。

    D.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曾旻认为那些理直气壮的“霸座”者可能是自恋水平异常的人,这类人会用更强烈的方式来反驳批评自己的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使占座霸座乱象的曝光率大大提高,人们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不满不再仅仅停留在吐槽层面。

    B. 移动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能够及时、方便地曝光、谴责社会不文明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之力,这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养成和进步。

    C. “霸座”不仅违反了道德,而且违反了法律,缺乏力度的处置和处罚将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这其实是在变相地鼓励霸座行为。

    D. 占座霸座等社会乱象频繁出现,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只要让法律硬起来,对此类现象持零容忍态度就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3.以上三则材料对“霸座”行为的分析角度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阶,宇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性颖敏,有权略。帝用张孚敬议欲去孔子王号。下儒臣议,阶独持不可。斥为延平府推官。连摄郡事。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擢国子祭酒,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严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寻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嵩以阶与鸾尝同直,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帝亦渐委任阶,亚于嵩。阶以张孚敬及嵩导帝猜刻,力反之,务以宽大开帝意。帝恶给事御史抨击过当,欲有所行遣。阶委曲调剂,得轻论。会问阶知人之难,阶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撄之;深情隐慝,人为我发之。故圣帝明王,有言必察。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袁炜以疾归,道卒,阶独当国。屡请增阁臣,且乞骸骨。阶采舆论利便者,白而行之。嘉靖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阶当国后,缇骑省减,诏狱渐虚,任事者亦得以功名终。于是论者翕然推阶为名相。万历十一年卒,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嘉靖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

    B. 嘉靖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

    C. 嘉靖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

    D. 嘉靖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具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B. 摄,指代理比本官低的职务,“兼”“假”“领”“行”“权”等都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C. 御史,初为史官,后来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以及官吏的过失。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阶虚己待人。他打破吏部接见一般官员说不上几句话的陈规,亲自接见庶官并趁机了解吏治情况和百姓疾苦。

    B. 徐阶富于心计。他被严嵩猜忌,知道不可与争,于是小心侍奉严嵩,并更加精心写好斋词来迎合皇上的心意。

    C. 徐阶为政宽和。皇上欲处置抨击过当的给事御史,他从中斡旋,使其得以从轻发落;建议皇上广泛听取意见,被采纳。

    D. 徐阶重视民情。他独自执掌政事时,对有利国家的舆论,禀报后加以采用,使得缇骑省减,诏狱渐渐虚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嵩以阶与鸾尝同直,欲因鸾以倾阶。

    (2)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观音门渡江①

    王士祯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①观音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诗坛领袖。②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名士顾荣率兵讨伐,与陈军夹河而阵,荣挥以羽扇,陈军溃散。后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暮晴”照应“雨后”,写暮色中饱挂轻帆渡江,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B. 第二句从江寒写到潮落水平,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C. 三、四句描绘山水美景,远近结合,吴山逶迤,烟雨朦胧,江上渔火次第点亮。

    D. 尾联咏史抒怀,借南朝“伤心史”、惆怅“玉笛声”,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受。

    2.诗中“名士尚传麾扇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强调学习须专心。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并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其中。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作者与客人乘着一叶扁舟于浩瀚无涯的江面,随波飘荡,自由自在的情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影视产业比较成熟的美国、日本和韩国,主要演员的片酬通常只占影视作品总预算的20%至30%,以此来保证影视作品的制作质量和发行质量,反观我国目前的状况,演员片酬严重地扭曲畸形。一部国产电视剧的演员片酬超过总制作成本50%已成常态,最高占比甚至达到75%,亿元片酬早不鲜见。由于少数知名演员的片酬大头地占据了总预算,其他众多生产制作环节所需经费挤压严重。在“___________”的窘境下,剧本___________、服装舞美___________、“五毛”特效横行,成为众多国产影视作品的通病。其结果,就是少数知名演员独享“天价片酬”,国产影视作品则付出了整体质量滑坡的代价。更何况,(   ),反而使演员的演技和片酬成反比。积弊丛生、乱象频发的我国影视行业,急需一场___________式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拯救。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少数知名演员的片酬由于占据了总预算的大头,其他众多生产制作环节所需经费严重挤压。

    B. 少数知名演员的片酬由于占据了大头的总预算,其他众多生产制作环节所需经费受到严重挤压。

    C. 由于少数知名演员的片酬占据了大头的总预算,其他众多生产制作环节所需经费严重挤压。

    D. 由于少数知名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预算的大头,其他众多生产制作环节所需经费受到严重挤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本之木   粗枝大叶   滥竽充数   刮骨疗毒

    B. 无米之炊   粗制滥造   因陋就简   刮骨疗毒

    C. 无米之炊   粗枝大叶   因陋就简   抽薪止沸

    D. 无本之木   粗制滥造   滥竽充数   抽薪止沸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精湛演技并没因“天价片酬”而催生

    B. 精湛演技并未被“天价片酬”所催生

    C. “天价片酬”并没有催生精湛演技

    D. “天价片酬”并未把精湛演技催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校文学社团举办迎新晚会通知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新老社员尽快打成一片,我社打算举办迎新晚会,由校团委和我社牵手组织,经过精心走台,11月20日晚在我校南楼大厅正式演出,恳请全体社员按时参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赴地质博物馆进行考察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十一届宁波市纸折飞机大奖赛暨第七届中国·宁波纸折飞机挑战赛”颇受关注。其中一个奖项受到热议:打破留空时间和直线距离两个项目全国纪录的选手,可获得价值14000元的奖品。余姚市第五职业学校的学生毛科炜成为这项大奖的得主。毛科炜说,折一架纸飞机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折一架“完美”的飞机需要好几天时间。为了折出自己想要的飞机,他不仅要动手试折千百遍,还要从真飞机的飞行资料中找灵感。为了这次比赛,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准备了大半年时间。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