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 苏州

    B. 重庆

    C. 上海

    D. 沙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该会议

    A. 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 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 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 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达1.4万多项,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A. 对内改革的领域不断深入   B. 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 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 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这表明

    A. 原有各国使用的货币币值十分混乱

    B. 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更多隐患

    C. 欧盟所有成员国均已开始使用欧元

    D. 欧元的诞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年来,巴西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咖啡、甘蔗、大豆、可可、铁矿石等价格猛涨,给巴西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相关企业工人工资很高,带动了巴西全国工人工资上涨,但使巴西在国际工业制成品竞争中失去了低工资成本的优势。这一材料表明( )

    A. 巴西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 巴西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D.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撒切尔夫人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以此医治“英国病”。这里的“英国病”指的是

    A. 货币危机

    B. 滞胀局面

    C. 劳资矛盾

    D. 自由放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

    A. 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B.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 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D. 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李鸿章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说道:“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由此可见,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A. 政治腐朽

    B. 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

    C. 战术不当

    D. 综合国力不如日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华盛顿曾形容美国政府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一瘸一拐的政府”。华盛顿所说的“政府”是

    A. 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殖民机构

    B. 制定联邦宪法前的邦联政府

    C. 联邦宪法实施后的联邦政府

    D. 美国内战时南北对峙的联邦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作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汉承秦制的发展

    C.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 儒学已成为统治哲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1年4月6日,苏联国家计委主席柯西金在苏共二十四大上作发展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指示报告时强调,“重工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家经济力量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福利的基础……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示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

    A. 苏联经济改革仍然没有冲破赫鲁晓夫时期的指导思想

    B. 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C. 苏联对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有了实质性突破

    D. 斯大林模式开始受到苏联民众广泛的怀疑和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史》卷六十七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有助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②有意抬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③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 巨额赔款使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 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A. 掀起了二月革命   B. 爆发了十月革命

    C. 发表了《四月提纲》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文献通考》中写道:“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反映出宋代

    A. 宰相行政权力加强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权力机构职责明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原有的经济体制

    B. 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

    C. 重新推行新经济政策

    D. 打破单一公有制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凤凰卫视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C. 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D. 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近代某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某国”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意志       D.美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湖南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了无数观众,这除了编导的匠心独运外,还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请问作为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之一的互联网被称为

    A. “第一媒介”

    B. “第二媒介”

    C. “第三媒介”

    D. “第四媒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的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橐橐,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存,红丝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装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时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民国初年

    D. 20世纪80年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民俗,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被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取代,进入21世纪,又被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等取代。这从根本上说明

    A. 中国完成了工业化

    B.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突出

    C.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D. 社会生活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从理论上揭示出

    A. 美国贸易顺差的必然性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C. 美国经济“滞胀”的必然性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沖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佛罗伦萨和热那亚是欧洲首先制造金币的两个国家,而意大利拥有货币,既与这两个城市共和国的贸易出超,要求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标准的货币有关,亦与他们掌握了古罗马世代相传的铸币技术有关……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航线的中心,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地中海一直是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意大利在9世纪时,在稍多于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几百座城市。意大利人的经商活动遍及西欧北欧、近东诸国,马可波罗还到了中国。到13世纪时,意大利已不仅经营工业和商业,还经营银行业。

    ——张椿年《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首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