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商朝到西周早期,书写的字体样式和写法风格颇不一致,进入西周中期后,书写格式整肃匀美,行列清楚,字体的线条及笔法渐趋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A. 贵族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B. 周王室强化君主集权

    C. 人们形成共同的审美心理

    D. 中央直接地控制地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权臣敢于以下犯上,甚至觊觎王冠、逐君弑主,但却十分惧怕其“大逆不道”的事实载入史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史学的教化功能彰显

    B. 君权天授观念强化

    C. 权臣主导史书的编撰

    D. 德治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前期,法律规定三代同住家庭中,父母、祖父母对儿孙的财物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东汉、魏晋时期,累世同住共财的大家庭成为社会风气。这一变化表明

    A. 家族成员地位平等

    B. 儒学正统地位的强化

    C. 政府保护宗族利益

    D. 亲情被财产关系取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太宗时,大理少卿戴胄就一个案件的处理与太宗争辩。太宗力主处死,戴胄则“据法断流(流刑)”。争论几个回合后,戴胄对太宗说:“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最后接受戴胄建议。这表明当时

    A. 皇权制约机制形成

    B. 皇帝无权破坏法律

    C. 太宗注重从谏依规

    D. 法律制度严密健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代以来,赋役征收货币成为大势所趋。农民“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谷物上市时间之集中、数量之巨大,必然导致价格跌落。商人收货时贱买,播种时贵卖。谷物“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这表明宋代赋役制度的货币化

    A. 导致了商品市场的畸形发展

    B. 减轻了农民的实际经济负担

    C. 促进了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冲破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前,江南农户的粮食产量由明代中叶2173公斤/户下降到1941公斤/户,江南水稻亩产由明中叶294市斤提高到421市斤。据此推知,从明代到清中叶

    A. 粮食产量呈现下降态势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D. 人口压力促进集约化经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之初即主张:“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凡制造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生民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这说明他

    A. 意识到民营工业的发展趋势

    B. 将民本思想与民权学说相融合

    C. 具备一定的近代海权意识

    D. 认为疆防比海防更重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借助多视角的史料有利于我们去接近历史的真实,1885年上海外滩公园规定,“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据此结合以下史料,对这一规定的解读,合理的是

    (外滩公园)自去年听华人领照入内之后,夏令往彼纳凉者颇不乏人。然有挟妓以入者,此已犯西人之所忌……迨中国人入适园后,往往任意涕唾,任意坐卧,甚而至于大小便亦不择方向。

    (外滩公园)自去年听华人领照入内之后,夏令往彼纳凉者颇不乏人。然有挟妓以入者,此已犯西人之所忌……迨中国人入适园后,往往任意涕唾,任意坐卧,甚而至于大小便亦不择方向。

    A. 租界当局并未侵犯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

    B. 部分中国人不讲社会公德也是客观存在的

    C.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并不存在

    D. 上海外滩公园从开园起就禁止华人入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读下表,对表格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田赋

    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

    数额(单位:元)

    百分比

    数额(单位:元)

    百分比

    1842年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年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年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年

    57,269,194

    38

    92,143,422

    62

    1911年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据《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A.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B. 政府完全摒弃重农抑商

    C. 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

    D. 政府的现代性有所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6年6月湖南、湖北农会会员人数分别为3.8万人和0.4万人,1927年6月两省农会会员人数分别增加至451万人和250万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

    C. 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 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史料统计,从1923年到1927年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问题做出了738个决议,平均每年147.6个决议,即每两天半一个。大量的决议、指示雪片似的从共产国际飞来,并由苏联驻中国代表亲自执行。这表明当时

    A. 新生的苏联急需得到中共支持

    B. 苏联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大量援助

    C. 中共缺乏独立领导革命的权力

    D. 苏共严格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决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颁布政令:“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愁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以自由发展工商业。”

    A. 废除了苏区封建剥削制度

    B.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 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成书于1672年。故事题材多曲折离奇。如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故事梗概为:

    苏州人文若虚“生来心思慧巧,做著便能,学著便会。琴棋书画,吹弹歌舞,件件粗通”,经商为生,但并不顺利。如有一次购得名人沈石出、文衡山、祝枝山拓了几笔诗画的扇子贩运到北京,却因天气原因,本钱亏空。被迫和一些常走海外的同乡商人出海经商,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橘子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一千多两银子。回程中,在一荒岛捡了一个大鼍壳,被在福建置业开店的波斯商人以五万两银子买下,双方签订合同文书,“一家交货,一家交银,各无翻悔。有翻悔者,罚契上加一”。此后,留居闽中经商,家道殷富不绝。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当时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昇执政后,下令严禁抑良为奴,禁止私度僧民,不准流医巫卜活动。为招来北方劳动人手,并使其安心生产,他还宣布免除赋税三年,给予生产者以奖励。他还下令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和丝绢的折纳价格,绢每匹由500文提高至1500文,刺激了人民垦荒和从事农桑的积极性。建国之初,许多文臣武将为求立功扬名,屡屡建议开拓疆土,李昇为修邻睦好,告诫部下:“我之存三国,乃以蔽障者也。疆场之虞,不警于外迁,则宽刑平政,得以施于境内,男不失秉耒,女无废机织。如此数年,国必殷足。”李昇执政后,还大力推行文人政治,“于其所居第旁创为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正由于南唐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在南唐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学集团。自汉唐以来,外戚与宦官挟主自重,李昇以此为鉴,确立“不以外戚辅政,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规矩。李昇命有关官署制定《升元格》,与《吴令》并行天下,出现了“民始知有邦宪,物情归之”的可喜局面。943年,李昇病逝时,出现了“四方百姓皆涕泣”,“辍食”的动人场面。

    ——据宋代许载所著《吴唐遗录》等翻译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李昇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昇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建忠,晚清著名外交家、实业家。1877年在留学法国期间,致信李鸿章,指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在保护商会。”所以,“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回国后又主张,“其法宜因民之利,大去禁防,使民得自谋其生,自求其利。”

    他在1890年所著的《富民说》中提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富强以致富为先”。认为自中外通商以后,“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进口方面则“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中国多一分之货,外洋少获一分之利,而中国工商转多得一分之生计,凡此皆所谓仿造外洋之货,以聚我未散之财者”。

    ——据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建忠的经济主张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建忠的经济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