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12 题,名著阅读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瓦解

    ①一屋子碎瓷。

    ②主人开始指点,每一枚碎瓷的背后,都有可以言说的过程——一开始肯定不是属于他的,经过了某些曲折,或者来了运气,才进入他的囊中。

    ③从这些碎瓷片的形态,可以看出是某一件瓷器的边、底、腹,倘若专业一些可以由微见著,在眼前还原出是某一个瓷窑的产品,龙泉窑、耀如窑,还是建阳窑、湖田窑……也可以还原一个瓷器的完整状,像我喜爱的梅瓶、玉壶春瓶或者水盂、镜盒、压手杯……这就需要有一些专业的功夫了。可以说有还原能力的人无多,除开专业知识外,他的想象力要极其丰富,可以从一片落叶想到它的正常色泽,再还原成一棵当风有声的大树,这是一件费力的事。碎片上毫无图案、标志的,为人所轻视,而那些标志明显者则为藏家哄抢——开裂使一瓶之碎片分出了等级,这是完好时想不到的——碎片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所谓传奇,常常是细节引发的。一个完好的瓷瓶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碎为数十片,它们在各自的行旅中的丰富遭遇,不是一个瓷瓶所能承载的。

    ④这些边角,更能让人不安地揣测其不幸碎身的缘由。就像是漆黑的小道上,听到一串不知从何而来的呻吟,会让人一路花费心力去琢磨,以至于这一路走得挺吃力。为它在暗处,是个局部。那些不明之物,模糊、朦胧,或者暧昧吧,会让人更提起精神。到瓷器厂看成捆簇新的瓷器堆放着,那是一丁点悬疑都没有的。

    ⑤瓷器的洁净是让很多人喜爱的,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人的目光在光洁如绸的面上滑过,有时就收不住。如果没有来自外面的撞击,一件瓷器在地底的泥泞中取出,无论埋藏多久,都是冰清玉洁的。在这一点上它胜过了青铜器,青铜是以身上自然形成的锈迹说明身世的久长,而瓷器则还是一身的清朗。它们都必须过火而后重生,最终却因瓷脆而铜坚,在漫长的行程中,出现了差别,一个是金刚不败之身,一个却是娇羞薄弱之体,它们对于外物的挤压,态度和结局全然不同了。一件灵性之物,大抵都有自己的脾性,或突然迸裂,或突然落下,最终由完好而为片段。经过火的铜器变得坚固无比,对于任何的硬物撞击可以毫发无损,而瓷器则十分脆弱,以碎片的方式瓦解了自己。

    ⑥和一件完好的瓷器所不同的是,完好者的线条之美是一目了然的。你看那个元青花梅瓶,瓶口短小沿面平厚,夸大肩腹部的浑圆,又敛约下腹部的瘦长,站立起来时,端庄中含飘逸清高。手指在上边抚过,柔和清明。婉转的部分,有一些世俗的亲和成分。碎片是挤压碰撞之后的结果,很像人生的历程,有一些压力使人透不过气来,最终瓦解。碎片都是峥嵘毕露,场面奇崛,和完整者比照,才见雨荷烟柳的江南,忽而铜爵春残战沙秋冷,已是塞上烽火了。瓷器由全而碎,也算是命数不济。只是碎片的尖锐茬口,凌厉的圭角,连同闪动的寒光,都在张放着兀傲之气,有所不甘。人们必须戴上手套,避开它的锋刃,才能捏住它,捡拾清楚。

    ⑦现在,这个宅院里充满了兀傲之气,这是我进得门来时就察觉到了的,尽管瓷片们都站不起来,躺在绸布上边,也不会像搭上机关的暗器突然射将出来。我还是有了一些戒备——这和参观一个旗袍馆全然不一样啊。硬朗——这就是碎片对于世界的表情,风雨磨不钝它们,酷热锉不化它们。如果说艺术品都是有灵性的,那么这些没有资格为大博物馆收藏的碎片,它的灵性就更加隐蔽了。因为它完美过,也破碎过,因此含纳的信息更密集、更不可知。

    ⑧在得到允许后,我拈起一枚碎片细审,它是宋时笔筒的碎片,是一枚筒壁。笔筒是我所需要的,用过的不少,摔过了几个,所以很快根据底部在眼前还原成好几个样式。碎片图案简单,有两道交错的墨线,我猜想是垂下来的兰叶,垂到一半断了。一杆毛笔搁在笔架上是没有什么气派的,一定要把它投入笔筒,它们的神气才出得来。它们如剑戟朝天,或如芦苇花蓬松打开,刚柔兼具,是靠一个站立着的圆形笔筒把它们圈在一起才有这等效果。一个笔筒破碎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它很像一个腿脚缺失的人,不再与站有缘,而是卧着,或者坐着,成了平面之姿。对于卧姿和坐姿我没有什么好感,我乐意站着,站着临摹古帖,站着大笔纵横,即便写小楷也必如此。我很早以前看过一枚修长的梅瓶,静静站立给它带来无比的雅气、雍容、高贵,只是站着,无声响,就已足够。像这些躺下来的碎片,它看到了窗外挺立的银杏,会不会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能否有第二次站起来的机会

    ⑨冰冷是碎片的特征,不管出自哪一口窑,窑火灭后温度骤降,成为毫无温度的物体。在这个走向萧索的秋日,捏住碎片时,的确有一点点寒意从远处传来了。一个瓷器馆总是很冷清的,配合着清寒的瓷。即便从柜子里取出来,也没有几个人爱去碰它,真有点拒人无声的傲慢。欣赏瓷器,当然也不会对欣赏者提什么要求,只是瓷的凝固、澄明、光洁,使氛围骤变,欣赏者自然也就轻了脚步,断了声响。静着读、净着赏,这是我以为要恪守的两个原则。如果一枚印花笔洗没有破碎,它那弯曲的弧度里,可以储存多少水,浸泡多少羊毫狼毫?一枚白龙纹梅瓶,可以在严冬来时,插入多少橙黄的蜡梅,香破几代人的鼻子?而一枚酱釉小品瓶,它鼓起的腹部,主人又有多少秘密隐藏其内?这些都需要静下来、净下来才能想、才有趣味。不同质地的物件对于人的情绪导引多有差别,即使是瓷之碎片,还是使人安和下来,和它们共同持守着整个展馆的阴柔、清肃。瓷器是有一些清高气味的,尤其是碎片,更不可小觑,千百年锋刃不泯,是那时的风骨撑到了现在。

    ⑩不妨说,那些有幸至今完好的,支持了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而不幸成为碎片者,依然让人看到了瓷的本质的守护;正是由于残破,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

    (取材自朱以撒散文《瓦解》)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微见著:又作“见微知著”,看到小的局部,就能推断整体。

    B. 暧昧: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

    C. 峥嵘毕露:本意是山峰高耸,文中用来形容碎瓷尖利的特点。

    D. 不泯:“泯”读音mǐn。不泯,没有丧失的意思。

    2.结合③④两段内容,概括碎瓷能带给人的“悬疑”有哪些。

    3.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

    4.作者为什么将“静着读、净着赏”作为自己欣赏碎瓷要恪守的两个原则?

    5.文章结尾处,作者说碎瓷在对“瓷的本质”的守护上表现得“尤为出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列四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侮辱wǔ    解剖pāo       熔炉     消魂勾魄

    B. 狩猎 shòu  混杂hùn       贤惠     川流不息

    C. 桅杆wéi   兴奋 xìng      抱酬     精美绝仑

    D. 淤塞sāi   笨拙zhuō      班斓     出神入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山头,望城里,只见黑沉沉的屋顶,鳞次栉比。

    B. 王医生只开了三帖中药,就让叔叔的病好转,真是妙手回春啊

    C. 这件事必须当机立断,不宜首鼠两端,犹疑不决。

    D. 经过专家鉴定这个所谓宋代瓷瓶是假的,一文不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以楚地民歌的形式和方言声韵创作出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后世称“楚辞体”。后世将《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      ,的确,一会儿     就将他手中的枪打落。

    (2)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       成了鳍状。  

    (3)这个场子试行了“股份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      分成”办法,扭转了多年亏损状况。

    (4)随着时间的      ,一种难言的惆怅和孤独感渐渐的涌上她的心头。

    (5)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郑板桥的      对子。

    A. 工夫  功夫  蜕化  节余  流失  一幅

    B. 功夫  工夫  退化  结余  流逝  一副

    C. 功夫  工夫  蜕化  结余  流失  一副

    D. 功夫  工夫  退化  节余  流逝  一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鼓励       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    自满、炫耀

    B. 适有天幸         助           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   向

    C. 更折节为俭       抑制、约束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    赞扬

    D.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           敖而无足数者         称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贪,负其强            倚仗      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B. 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      吊有忧,贺有喜       慰问

    C.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竟然

    D.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沉溺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    差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各句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将免者以告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敖而无足数者

    C.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以躯借交报仇

    D. 令壮者无取老妇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丈夫,二壶酒 B. 形容枯槁

    C. 诸君以故严重之 D.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洁其居,美其服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B.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卒廷见相如

    C.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遂族郭解翁伯

    D.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信而见疑            居邑屋至不见敬

    B. 国之孺子之游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 执其手而与之谋         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D.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故燕王欲结于君                 外欺于张仪

    B.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C.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罪甚于解杀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为解所杀,皆在赦前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C. 此乃向者朱家之羞也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D. 何后之有            君何以知燕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5 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各题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1.“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贾宝玉

    A. 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 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 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 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贾宝玉

    A. 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 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 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 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来到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是因为(     )

    A. 贾府是贵族世家,讲究礼节,且等级制度森严。

    B. 她自觉出身低微,不如贾家高贵,有自卑心理。

    C. 她有寄人篱下之感,又极自尊,敏感多疑,所以小心谨慎。

    D. 林黛玉初进贾府,人地生疏,自然时时处处留心在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判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③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④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A. ①迎春   ②探春   ③黛玉   ④香菱

    B. ①迎春   ②王熙凤  ③妙玉   ④晴雯

    C. ①元春   ②探春   ③妙玉   ④晴雯

    D. ①元春   ②王熙凤  ③黛玉   ④香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关于《平凡的世界》,以下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讴歌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年轻一代勇于开拓进取的形象。

    B. 小说主人公之一孙少安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曾带领大家大搞农业学大寨,广修梯田,炸山拦坝,为双水村人民谋了利益。

    C. 小说是一部励志经典,书中有大量的励志语录。这些语录往往不是出自小说人物之口,而多是作者跳出来发表的议论。

    D. 小说语言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不仅表现在用词上,还突出的表现在“信天游”这种文化形式中。其中,在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故事中,信天游便多次出现,传达并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关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以下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玉厚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和鲜明的阶级立场,无私忘我地将自我虔诚地供奉于“大集体时代”,可谓是一个“革命家”,但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也悄然黯淡。

    B. 少安的妻子贺秀莲是一个实现自我独立、摆脱传统束缚的现代知识女性。她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特立独行,有自己的见解。

    C. 孙少平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安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D. 田福军是一个正直、能干、有爱心、有魄力的好官。他曾一个人深入偏远的山区走访民情,看到饿晕了的村民就马上命令村长搬来储备粮,甚至不惜违反上级的规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策字伯符,与周瑜相友,江、淮间人咸向之。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①。康不与,术大怒,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为太守,策益失望。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时吴景尚在丹杨,繇至,迫逐之。景退舍历阳。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策性阔达,善用人,士民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欲先击破虎等,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据会稽,屠东冶,乃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

    袁术僭号②,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礼辟③策弟权。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年二十六。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一》)

    (注)①斛,古代量具名,当时十斗为一斛。②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此处指建安二年二月,袁术在寿春称帝。③辟,征召,任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术甚奇之               奇:引以为奇,器重。

    B. 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比:及,等到。

    C. 策单骑出,卒与客遇        卒:最终。

    D. 公等善相吾弟            相:辅佐,帮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已而更用陈纪         寿春,术已据之

    B. 策乃说术             乃破虎等

    C. 士民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D. 呼权佩以印绶          举贤任能,以保江东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假如我袁术有像孙策这样的儿子,就算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B. 景退舍历阳

    吴景败退下来,驻扎在历阳这个地方。

    C. 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刘繇抛弃军队悄悄逃跑,各郡太守都争相把城邑捐献给孙策。

    D. 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

    许贡的小儿子和门客逃到江边躲藏起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孙策派人到袁术的军营中杀死了逃匿的骑兵,但是袁术并没有公开责怪他。

    B. 袁术先后两次食言,孙策大失所望,便借出兵历阳的机会与袁术公开决裂。

    C. 攻破严白虎后,孙策趁势重新安排地方事务,借此取得了主政江东的优势。

    D. 孙策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也有利于曹操实现对各派势力的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原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无衣》)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__________________。(《诗经·伐檀》)

    (5)其志洁,故其称物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 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1.《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代的滚滚车轮急速飞转,带来了莫大的改变。“变”体现在人、物、境等具体的变化;也体现在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播、国家尊严等宏大的变化;同样体现在个体成长、城市文明、公民素养等抽象的变化……

    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请以“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情节,有细节,不少于7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