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小作文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愛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控制自己,曾子易簧(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 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 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 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 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C. 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

    D. 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

    B.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

    C. 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

    D. 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B.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 “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 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2.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内容,赏析小说的结尾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很多和美食有关的品牌都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们在了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了解自己的产品。今年年初,麦当劳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粥王系列,粥作为中国人最钟爱的传统美食之一,在国人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而作为西式快餐品牌,中式料理一直以来并不是麦当劳关注的重点,不过,这次麦当劳准备在这碗粥上大施拳脚了,他们联合深圳卫视拍摄了一系列“麦当劳版舌尖上的中国”――《粥游记》。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地道,麦当劳特意派人探访民间的中华美食高手,与三位“粥龄”超过20年的粥王进行深度合作。《粥游记》系列可以说是一次本土化营销的创新。在我们印象中麦当劳一直是“快餐”品牌,此次主题“匠心”看上去和麦当劳的品牌形象略有差异,正是这样一种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碰撞,让人们感受麦当劳的用心,提升了人们对其品牌的信任度与好感度。

    (摘编自《麦当劳拍摄了一部“麦当劳版舌尖上的中国”》2018年2月

    材料二:

    (摘自《2018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现状及行业未来发展情况预测》)

    材料三:

    新餐饮在外卖行业的号角声中阔步而来。在激烈的价格补贴大战后,中国的外卖平台形成饿了么和美团的两极割据之势,而吃外卖的新消费习惯也开始自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城市延伸。新市场形式的迅速崛起,对餐饮商家提出了更大挑战,这种挑战的力度,绝不仅仅是把店铺从线下搬到线上这样简单。即使是在传统餐饮市场,变革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从最初仅仅是卖食物到开始注重一家店的运营,从一家店到经营一个品牌,这是餐饮行业的发展大势,而外卖的诞生更加速了这个过程。据最新数据统计,在外卖领域,前10%的品牌商家拿走了41%的订单,而前20%则拿走了61%。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品牌来看,构筑品牌力才能最终赢者通吃。

    品牌化的必然性和市场对品质化的需求,使得餐企的外卖之路,必将从初期的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运营。对品质的精细追求,一直要落点到产品细节的琢磨、品牌包裝的层面,而对品牌的打造也将从简单的视觉层面,变成一整套标准的系统操作。相比线下餐饮,外卖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各个环节可以很方便地全盘数据化,因此,外卖绝不仅仅是堂食的朴充,而是餐饮业新商业模式的有机组成。对于长期深耕线下、缺乏互联网运维思路的传统餐饮品牌来说,想做外卖不难,想做好外卖,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生成的能力。

    (摘编自《新餐饮的深水竞争大幕拉开》2018年11月)

    材料四:

    今年8月,重庆市一家大型餐饮店人声鼎沸,食客聚在电子显示屏前边看边讨论。显示屏上半部,餐馆后厨动态一览无余;下半部,各种食材的进货时间、保质期、供货商等明细一目了然,供食客随时点击察看。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鄂尔多斯牧区正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餐饮经营户将流动餐饮车展开,厨师们在车内厨房里的一举一动同步显示在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监控系统上。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都提出要大力倡导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明厨亮灶”,这标志着自2014年开展的“明厨亮灶”工程获得全面推广。

    互联网也并非法外之地。针对媒体曝光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国家总局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开展区域性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肃查处网络订餐违法违规行为。浙江、福建开展食品安全“净网”行动,严厉打击网络食品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北京查处了一批网络订餐无证经营行为,6。6万家餐饮店铺在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三大订餐平台许可证公示率达98%。

    (摘编自《打造餐饮安全管理的“中国模式”》2017年9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年以来,我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2014年后增速下降。

    B. 2018年我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2430亿元,其中35%来自午餐消费。

    C. 虽然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庞大,但半数以上网民早晚餐还是偏爱堂食或自己煮饭。

    D. 从下午茶、宵夜等非正餐外卖业务量看,中国网民的传统就餐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麦当劳一直以来并不关注中式料理,为了营销自己的品牌,2018年开始联合深圳卫视拍摄了《粥游记》。

    B. 外卖行业催生了新的餐饮市场形式,促使店铺从线下转到线上,并加速了传统餐饮业的品牌化进程。

    C. 最新数据表明,如果商家在外卖领域不能成功构筑起自己的互联网品牌,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D.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根源在第三方平台,只要平台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就能杜绝网络食品安全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新市场形式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餐饮商家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契丹为金人所破,举燕云地求援,诏师道受降。庶谓师道曰:“国家与契丹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金人之祸乎?”不听。宣和七年,金果入寇。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庶曰:“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入援。”以庶为陕西运判。累立战功,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先是,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以庶权陕西制置使。会宣谕使谢亮入关,庶移书曰:“夏人之患小而缓,金人之患大而迫,秋高必大举,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亮不从。金人大入,庶据险以守。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晋宁,侵丹州,破潼关。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泾原统制曲端雅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金人知端与庶不协,并兵寇廊、延。庶闻之,夜趋廊、延以遏其冲。时端尽统泾原劲兵,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初,庶闻围急,自收散亡往援,庶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遂自将百骑驰至裹乐劳军。庶至,端厉声问庶延安失守状,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庶曰:“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端怒,夺庶印。会诏庶守京,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丁内艰。绍兴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对,上曰:“召卿,此朕亲摧,非有左右之助。”庶顿首谢,因奏:“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即日迁本部尚书。议者乞遣重臣行边,遂命庶措置江、淮边防。庶还朝,论金人变诈,自渝海上之盟之语。当是时,秦桧再相,以和戎为事,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B.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C.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D.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秩,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涉及官职变动的常见词还有“擢”“迁”。“擢”是官职调动、升职、贬官的常用词语;“迁”指提拔、提升。

    B.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

    C. 丁内艰,即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都可称“丁内艰”。

    D. 顿首,指磕头,古时一种跪拜礼。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或书信中的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庶见识长远,劝谏防金。奥丹被金侵犯,以燕云土地为代价向宋朝求援,王庶力劝应该加以救援,不要助金人为祸大宋。

    B. 王庶心系时局,全力抗金。金军入侵时他据险守御并约定日期共同抗敌,接连失地后他又率军迎敌,终因势单力薄丢失了延安。

    C. 王庶直面军中矛盾,勇担责任。面对曲端的不服从和延安失守后的责难,他能审时度势,勇敢面对,并主动向朝廷做检讨。

    D. 王庶不畏强权,力抵和议。王庶勇敢揭露金人诡诈毁约的真面目,面对主和的秦桧,他极力抵制和议,请求杀掉金的使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入援。

    (2)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凄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图出仕,渴望“朝廷当事人”援引的心情。

    B. 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酒浇愁、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诗开篇平易地引入正题,用“昔时”“今日”点明光阴已逝、物是人非。

    D. 诗的前四句围绕离别之筵进行,表现郑十三与友人离别时内心的痛苦,诗人以“自倾彭泽酒”和“长望白云天”两个动作,勾勒出郑十三的思归之心。

    2.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用“子规”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句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蜀道难》中“________ ”句以动衬静,寄托绵绵愁思。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奇寒,先着眼人的感受描写寒冷,紧接着“_____,______”通过户外自然景物描写寒冷。

    (3)《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假于物、注意积累、锲而不舍,《论语》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学思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     )。1946年,程开甲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M·玻恩。四年后,他婉拒了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     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漫长征程。1960年,为了国家需要,程开甲     奔赴罗布泊,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自此程开甲在学术界     20多年。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程开甲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这其中,程开甲     。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斯人已逝,但其爱国奉献的精神依然会感召后辈。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

    B. 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人们因此称他为中国“核司令”

    C. 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核司令”

    D. 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他也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清二白  义无反顾   隐姓埋名   功德无量

    B. 一穷二白  义不容辞   隐名埋名   功不可没

    C. 一清二白  义不容辞   销声匿迹   功德无量

    D. 一穷二白  义无反顾   销声匿迹   功不可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B.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C.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D.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一次读书汇报会上,同学们用对联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请仿照所给上联,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出下联。

    上联:一忍再忍,林教头怒起山神庙

    下联: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12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态度。

    材料二:“匠系”由匠人精神演化而来:极度重视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