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愛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控制自己,曾子易簧(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 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 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 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 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C. 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

D. 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

B.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

C. 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

D. 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