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对比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2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用诗文原句填空。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4)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               (《礼记》)

    (5)经典的古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请你引用两句古诗词,激励自己此时此刻坚定信心,从容答题。(本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小永发现诗文文题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送友人”。请你从下列文题中再集出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填序号)

    ①定风波    ②出师表    ③ 满江红    ④观沧海    ⑤诫子书    ⑥龟虽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最近这段时间,“地摊经济”成为热词。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重回烟火气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的“地摊经济”shuài先复苏,拉动了就业,也带回了城市的烟火气。6月2日,支付宝微博披露,目前全国已有1200万个小店和路边摊,5月流水收入超出2019年同期,实现“V”字反弹。

    不必讳言,地摊经济因门槛低、秩序差,势必产生散乱、混乱的现象,这也是其曾经被严肃监管甚至取dì的重要原因。然而,恰恰是这种低门槛性,才扩大了民众的参与范围。而秩序上的乱,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则意味着丰富、充实和活力,是经济生活的真实呈现。所以,它存在的价值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至今仍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窥见。

    (选自《南方周末》2020年6月3日版,有删改)

    (材料二)

    地摊经济在(   )城市商业,(   )市场供应,(   )城市风景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理性反应,无疑给过热的地摊经济降了降温。

    地摊经济若不加管理,将会扰乱长期形成的分利秩序。老地摊经营者基本上已将城市有利益的公共空间瓜分完毕,他们不允许新加入者与其争利。一旦外来摊贩没有及时退出,极易引起街头冲突,竞争将更加惨烈。地摊经济“火了”之后,摊位转卖的现象将更加常见,这将为今后的城市治理埋下隐患。

    (选自《凤凰网》2020年6月9日,有删改)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任选一种字体临写材料一的标题。

    重回烟火气       重回烟火气

    2.阅读材料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shuài____ 先   (2)讳言____    (3)取dì____     (4)窥见_____

    3.材料二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障    点缀     激活 B.激活    保障     点缀

    C.点缀    保障     激活 D.激活    点缀     保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有的大城市对“地摊经济”持理性反应的原因。

    5.材料三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水浒传》中某个经典情节画的配图。图中人物从街市转到人来人往的桥头,是为了将自己随身的物品卖个好价钱。他是谁?他为何要卖掉此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 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 刘义庆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 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仡然:屹然不动。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1.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闻数百步

    (2)樵伐者咸共传说

    (3)籍登岭就之

    (4)顾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4.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5.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要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画猫的孩子

    [日]小泉八云

    很久以前,日本的小乡村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妻。他们生了好几个孩子,供给他们吃喝很不容易。大儿子身强力壮,14岁时就成了父亲的帮手,几个小女儿几乎刚学会走路就成了母亲的帮手。但最小的儿子不像是干重活的料。他非常聪明,比哥哥姐姐都聪明,但身子弱,个子小。他的父母不想要他种地,于是把他送到村子的庙里,请那儿的老和尚收他做徒弟。

    到了庙里,老和尚问了他几个难题。孩子答得很让人满意,老和尚便收了他。师傅的传授孩子领会很快,而且相当听话。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喜欢在诵经的时候画猫。只要师傅不在,他就画猫,在经书的边缘上画,墙上画,柱子上画,屏风上画。好几次师傅叫他别画,但他忍不住要画。他有所谓的“画家天赋”,所以不宜当和尚——当个好和尚应该攻读经文。

    有一天,他在纸屏风上画了好几只活灵活现的猫。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孩子不明白师傅说的“靠小不靠大”是什么意思,又不敢问师傅,只好拜别。

    离开庙,他觉得非常难过,不知怎么办好。如果回家,父亲准会责怪他不听师傅管教,所以不敢回。他忽然想起12里外的邻村有一座大庙,那儿有好几个和尚,便决心投奔,请他们收作徒弟。

    其实那座大庙已经关闭,但孩子并不知道。原来,庙里出了妖怪,把和尚吓跑了,占了那地方。后来有几个胆大的武士夜晚想去庙里除妖,但没有一个生还。夜里有灯,据说是妖怪点的,专为引诱过往行人投宿。

    这些事孩子没有听说,所以他只往那村里走,指望和尚收留。进村以后天黑了,村里的人都已入睡,但他看到山上有座大庙,庙里还有灯光。孩子一直往大庙走,敲敲门,里面没有动静。他敲了又敲,还是不见人开门。于是他轻轻一推,高兴地发现门没有拴,便走了进去。看到点了一盏灯,但是没有和尚。

    他以为过一会儿和尚会来,就坐下等着。这时他才看到庙里到处是厚厚一层灰,蜘蛛结满了网。但是他惊喜地发现这儿有几块大白屏风,虽然他已经走累了,但马上擦拭打扫,找砚台,研好墨,在上面画起猫来。

    他在屏风上画了许许多多猫以后,瞌睡上来了。正要躺在一幅大屏风旁睡,突然想起师傅的话:靠小不靠大。寺庙很大,他孤身一人,想起这话心里开始害怕起来,尽管他还猜不透这句话的意思。他决定找个“小”地方睡觉。他看到有个小柜子,门是推拉的,钻进去,把门关上,躺下睡着了。

    到深更半夜,他被一阵大吵大闹的声音惊醒了——是厮打和尖叫的声音,可怕极了。他躲在小柜子里,连从缝里瞧一眼都不敢,躺着一动不动,吓得气也不敢出。庙里的灯忽然灭了,但那可怕的声音还在响着,而且越来越可怕,整个庙都震动了。过了很久,庙里终于恢复了平静,但孩子还不敢动弹。一直等到太阳照进了小柜的门缝里,他才从躲藏的地方小心翼翼钻了出来。四下一看,先看到满地是血,后看到大殿当中躺着个大老鼠精,比牛还大,原来就是那妖怪。

    老鼠精怎么丧了命呢?既不见人,也不见什么动物。突然,孩子发现头天晚上他画的猫只只嘴上鲜血淋漓,这才明白妖怪是被他画的猫咬死的。这一来他也明白了师傅为什么对他说“夜晚靠小不靠大”。

    后来孩子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他画的猫,有的现在到日本的游客还能看到。

    (选自《世界名作家小小说选译》,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从孩子的经历角度补全下面的情节。

    出身贫苦家庭,但是不能干重活(1)  ,但是爱画猫(2)  ,但是不敢回家走到大庙很累了,(3)  半夜妖怪来袭,但是幸运躲过一劫最终成了大画家

    2.结合画线句,分析老和尚的形象特点。

    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

    3.第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虫的美味大餐

    魏子剑

    当你翻开长久未曾动过的书时,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书虫。书虫学名为衣鱼虫。它的身形扁长,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鳞片。

    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那么,它生活在书页里都吃些什么呢?

    衣鱼虫当然主要是吃纸,用来装订图书的浆糊、棉线,也会成为他啮食的对象。实际上,衣鱼虫嗜好充满淀粉质或多糖的食物,棉花、亚麻布、丝织品和人造纤维也是它的食材,饥饿时甚至连皮革制品也吃,所以它也常出没于衣柜,蛀食衣物,因此得名——衣鱼虫。

    纸张真的有那么好吃吗?纸里面是有水分的,只不过成品纸的含水率极低,但衣鱼虫本身非常耐旱,所以无需担心它会渴死。古代造纸技术水平不高,书籍更容易受潮或遭虫蛀,古人因此有晒书的传统。其实,书籍即便没有受潮,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水。现代造纸因纸张种类不同,所以需水量有很大差异。仅就白纸系列来说,消耗的水量也不同,如书写纸、拷贝纸、复印纸等,而1吨纸耗水20立方米左右就是很高的了。

    纸里面也有淀粉。纸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施胶和填料”,“料”包括很多东西,淀粉是其中很关键的原料之一,这也是衣鱼虫特别喜欢吃纸的原因。淀粉在造纸中用作胶料,还可以使纸张光滑、易印、更耐磨和耐油脂,并且具有一定的干燥强度。现代造纸技术会加入淀粉酶,厂方能够根据用量的多少控制纸浆黏度。

    书籍里面的纸张含水,可以作为食物,有营养,还能避光,难怪衣鱼虫喜欢待在书里面。假如衣鱼虫把一本书都蛀空吃光,它会饿死吗?不会的。衣鱼虫即使挨饿数个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二)

    且做书虫

    冯剑芳

    在微博上看到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卡尔·施皮茨韦格的一幅作品:一间昏暗的藏书室里,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塞满书的书架。一位衣着寒酸、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略伸脖子,探出头来,眼睛紧盯着左手摊开的书,隆起的鼻尖似乎就要贴在书页上。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老人不得不膝盖略弯,上身略向前倾,似乎早已忘记自己站在一人多高的梯凳上。明亮的阳光透过天花板照在老人和他面前的书上。

    这样一幅静默安详的画,法国学者译名为《啃书的老鼠》。这个短语在法语中是贬义,那些整天埋头读书的人,那些强迫自己大量阅览的博学者,就被比作“啃书的老鼠”。但是,怎么能用“啃书的老鼠”来比喻那些博学多识之人呢?我私下觉得,不如称作“书虫”亲切可爱。

    书虫者,驰骋于古今中外之间,纵横于万千气象之外。

    它匍匐在板桥郑燮阶前的竹叶上随晚风摇曳,“满身凉露一天星”;随落花落在王安石的衣襟上,“缓寻芳草得归迟”;栖息在西湖苏堤的梅树上,“不为繁华易素心”;在董其昌的《兰》里,“习习香从纸上来”。

    书虫跟着朱生豪“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书虫要在鲁米的诗歌里化成向死而生的飞蛾,因为“一团生的火焰,好过一千个死的灵魂”。

    做个书虫真好!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

    吃书与用书

    陶行知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当作糖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就变成一个糖菩萨了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向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教师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被发现。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节选自《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一,概括说说书虫有哪些习性。

    2.赏析材料二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

    3.以上三则材料中“书虫(蛀书虫)”分别指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三用一首小诗作结。请你也写一首小诗作为材料二的结尾(诗体不限,不少于四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2 题
  1. 请以“你一半,我一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按要求写作

    在欧洲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喀迪丝的女采蜂人。她与半身不遂、几近全盲的妈妈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她依然恪守当地千百年来“你一半,我一半”的采蜜规则,即每次采蜜的时候,采蜂人只拿走一半,留下一半给蜜蜂自己食用,以便蜂群生存。就这样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