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 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 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 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有学者认为,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使许多具有全球化经济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国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国界对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许多支撑全球经济的金融活动越来越无关紧要。材料表明

    A. 经济活动由全球关系取代了国家间关系

    B. 国际金融贸易组织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C. 政府态度越来越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 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功能逐渐消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A. 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 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 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D. 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 殖民霸主地位形成的可能性

    D. 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B. 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 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D. 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学术界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B. 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A. 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 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 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君毅先生认为西方成就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理论依据出于对人性中的“原罪”的

    戒慎恐惧和克治省察,以及对人性中的阴暗面的高度不信任,从而建构出一整套制衡和监察之法律机制和政治设施,以防止政府和当权者滥用权力。中国崇尚性善论的道德之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胜于立法限制。由是可见,西人成就民主政治,中国却迟迟开不出民主政治的生命之花,两者最重要的理论差别在于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截然不同的“人性假定”。中国的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西方文化的原罪论则把每个人都视作可能的坏人。“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人治”与“法治”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亦有相关论述,并直接点出了道德操守治国的不可行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中西方制度设计的差异并利用所学史实加以论证,指出其本质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西政治制度设计差异的原因?当今中国是如何处理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后,由于“国际联盟”并没有实现威尔逊的理想,达到美国人的目标。美国连续通过三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提供军火,禁止美国船只输送军用品到交战国,甚至禁止同交战国的一般贸易。二战爆发到1941年《租借法案》的实行,美国经历了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租借法案》的实施不但使一些盟国调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政策,为罗斯福设想中的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的秩序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影响受援国的国内政治和战略决策。罗斯福认为通过租借援助苏联能够消除长久以来的敌意,让苏联不但成为打击法西斯国家的盟友,同时成为战后理想的合作者。此后,美国人民从孤立主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够正确面对法西斯的侵略,美国开始以世界的领导者、保护者自居.确定了战后美国干涉主义的基调。

    ——摘编自韩金金《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所经历的“巨大转变”及促其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设想在战后的结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5世纪,欧洲“新君主”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可以相提并论,到15世纪末,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新君主们有他们的辩护者和使之合理化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亲眼目睹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邦之间残酷无情的竞争,认为人都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的。政治就是权力斗争,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为了维护国家,须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理人道,违反神道。共和国的创建,应借助于新君主的独裁来完成。在他的《君主论》一书中,他为渴望统一的意大利半岛提供了指导。他用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抵制任何道德的制约,阐明了政治与宗教和哲学的不同。

    ——缩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积极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