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

    A. 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 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 “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 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破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歌其旧业。”这反映出

    A. 外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

    C. 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

    D. 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微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这一举措

    A. 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 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 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 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 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 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变革

    C.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D. 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持续增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

    A. 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 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 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 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A. 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

    B. 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C.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 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

    C.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 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B. 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 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 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调整的要求

    B. 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 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 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       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       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作为最高权威高于一切,是自然法和全民意志的体现。对此,有评论指出,事实上,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该评论揭示

    A. 西方的任何社会力量都不能逾越宪法

    B. 资产阶级意志代表全体民众的共同愿望

    C. 西方宪政以民主的外衣行资产阶级专政

    D. 普通民众并不能从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公元前14年),罗马统治者授予若干法学家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他们的意见一致时,便发生法律效力;纵使互有分歧,皇帝也责令裁判官尊重他们的意见参酌判案。这表明

    A. 法学家的意见能影响司法判决

    B. 法学家是为统治者效劳的工具

    C. 法学家的法律地位高于统治者

    D. 法治是罗马统治者的治国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任意选取一个时期进行解读。(要求: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貴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資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1年秋,物价开始下降,中国进入经济危 机,1934年是中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局面,国民政府加快 了币制改革的步伐。1933年4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 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1933年8月,美国又 宣布白银国有政策,为提高白银储备,美国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 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商业萧条,银行倒闭,人心浮动。为摆脱这一困境,1935年 11月起,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权并统一使用发行的 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政策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