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9 题,其中:
单选题 36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6 题
  1.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

    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

    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

    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山东素有“齐鲁”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 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 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

    A. 汉代颁行“推恩令”   B. 宋朝设立三司使

    C. 元朝设立中书省   D. 清朝沿用行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 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C. 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 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歉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拜祭太甲,用十组猪牛羊拜祭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  )

    A.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

    B. 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 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D. 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城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A.科举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得民心者得天下

    C.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顺乎天而应乎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由此可知,诸侯争霸

    A. 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

    B. 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 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

    D. 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施行不同的历法制度,即夏历、殷历、周历;秦朝以后当改朝换代,皇帝大臣们都要“改正朔,易服色”。这种状况反映了

    A. “观象授时、以农为本”的观念

    B. 阴阳五行学说对社会的影响

    C. “天人合一”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王者得政”的权威与尊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材料议论的是

    A. 郡县制

    B. 推恩令

    C. 巡检司

    D. 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 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 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C. 考试内容规范合理

    D. 制度具有公正合理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某段材料描述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尚书省长官

    C. 元代的中书省长官   D. 明代的内阁官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D.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 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B. 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 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 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 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英国国旗在飘扬

    B. 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 民众在抗议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D. 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赌王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 日本军队

    B. 俄国军队

    C. 八国联军

    D. 英法联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示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列强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A

    B. B

    C. C

    D.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1)跟据材料一谈谈汉代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并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说明军机处职能和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史,自此以后中国人民经历屈辱、抗争、探索,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走进了和平、民主的时代。中国已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观点。

    材料二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2)“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说明与以上现象相关的两个历史事件

    材料三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

    (3)1858年,在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中,南京被迫开埠通商,这是哪场战争?南京还是中国人追求文明进步的见证者,请指出1912年是谁领导在此创建政权并说明政权的性质。

    材料四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4)请说明“大树”砍断的表现及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