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恩、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B. 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

    C. 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D. 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 邦联制

    B. 两党制

    C. 议会制

    D. 共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由全球暖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  )

    A. 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 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 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A. 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 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C.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 解决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A.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 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B. 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 中共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D. 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太祖“首定商 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

    A. 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 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 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75年,外商洋行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这说明洋务企业

    A. 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B. 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C.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 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 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A. 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 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 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 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 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 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 “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说明

    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而到宋代中期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国家户籍制度日益完善

    B. 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

    C.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D. 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这些事件说明当时

    A. 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B. 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

    C. 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

    D. 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B. 民主共和开始成为共识

    C. 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

    D. 民间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 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 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D. 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随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改变是由于

    A. 国共对峙进一步加剧

    B.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新型基层民主的建立

    D. 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37年9月,毛泽东发出指示:“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毛泽东在此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

    A. 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B. 从侧翼辅助正面战场的抗战

    C. 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

    D. 以空间换时间延缓日寇进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其依据之一是中国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此观点可以用来解释

    A. 自然环境对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影响作用

    B. 自然环境对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决定作用

    C. 自然环境对中西社会制度差异的影响作用

    D. 自然环境对中西生产技术差异的决定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

    B. 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 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

    D. 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人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A. 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 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 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8年5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英国早期工会运动的领袖。1821年,欧文在《致纽拉纳克郡的报告》中,阐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他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认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婚姻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罪恶根源,他提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改革社会的草案。1824年,他筹集了三万英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新村,进行示范试验。1829年,他一贫如洗地回到英国,就直接转向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中又进行了三十年的活动。欧文迷信于和平宣传,他曾希望英国女王、俄国沙皇、美国总统等人帮助他实现共产主义新村的计划。

    欧文的思想只是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无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摘编自丁建弘《世界历史人物小传》

    (1)根据材料概括欧文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文思想的局限性及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