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选择题 1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反对霸权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 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 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 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 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尚未形成严格的尊卑等级关系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王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

    A. 表达对周王虔诚和崇敬

    B. 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C. 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D. 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这种“制度”是指

    A. 世官制

    B. 科举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九品中正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皇权的显著削弱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政治制度的成熟

    D. 选官制度的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罗马法规定:丈夫是他妻子的法官。假如妻子犯了错误,丈夫可以惩罚她;假如妻子喝醉了酒,丈夫可以谴责她。后来又规定对妻子的处理要得到由夫妻双方家庭所有成员参加的家庭法庭的批准。上述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A. 罗马法鼓励身体暴力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不平等

    B. 罗马家庭结构有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的发展趋向

    C. 罗马法的发展完善逐渐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

    D. 罗马妇女与男子的家庭地位逐步平等有了法律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867—1869年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中被修正的共17项;1880—1885年在议会中被修正的政府议案仅11项;1896—1900年只有一项政府议案被修正。这说明英国 (  )

    A.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B.内阁权力不断增大

    C.权力中心发生转移               D.行政效率日益提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不受限制的君主权力极大地损害了商人阶级的利益。当新兴阶级凭借不断集中的财富对制度的影响力积累到相当程度时,亦即他们对专制君主的忍耐到达极限之日。英国比其他西欧国家更早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决定性的一步”是指

    A. 开辟新航路

    B.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实现联合

    C. 1688年“光荣革命”

    D. 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73年,麦克马洪当选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他在位期间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这部宪法,下列属于他权力范围的是

    ①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②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③作为国家元首可缔结条约

    ④经众议院同意可解散参议院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对“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这场排外救国运动注定以失败收场

    B. 盲目排外,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C.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

    A. 表明其思想的摇摆不定

    B. 适合了当时的主要国情

    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 受到了国内局势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列宁符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场所、组织、物品、建筑、道路、学校等进行列宁名字命名或形象符号装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列宁符号”的主要出发点是

    A.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推进民主革命社会化、大众化

    C. 借以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

    D. 宣扬中俄革命形势间的一致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李宗仁在报告中说道:“川军以绝对劣势之装备抵抗高度机械化敌兵,以达成巩固津浦北段,保障徐海,争取余裕时间使友军得以从容布置之任务。虽牺牲殆尽,亦不稍顾。”川军参与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人为的“强制性”爆发的革命。下列能够作为这个结论依据的是

    A.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

    B.布尔什维克党人数较少难以发动革命

    C.俄国从沙皇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过渡太快

    D.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条件不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49—1950年,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总额超过了抗战前的1936年。但1950年底以后,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额却急速下降。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另起炉灶”的政策

    B. 西方对华的敌视政策

    C. 美苏“冷战”的形成

    D. 朝鲜战争的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把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发生的深刻变化。”下列各项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某史学著作中写道:“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说明

    A. 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遭受打击

    B. 苏联谋求战略平衡计划受挫

    C. 中国力求抗衡美苏两个世界大国

    D. 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受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A. 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绝裂   B. 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C. 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   D. 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 秦国武将不得封侯

    B. 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C. 秦王无权分封诸侯

    D. 王翦已过封侯年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先生在1921年10月10日发表了一场演说,题目叫“辛亥革命之意义”。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非常伟大的革命:第一场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结束了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时代;第二场是秦汉革命,也即结束了三代贵族的革命;第三场就是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人的自觉。所谓“自觉”包括两点:第一,凡是中国人都要管中国事;第二,凡不是中国人就不能管中国事。前一点可称为民主精神,后一点就是民族主义了。

    ——王康《世纪大讲堂:从富强到文雅》

    材料二  “不管各种‘文明’豺狼现在切齿痛恨的伟大的中华民国的命运如何,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力量也不能恢复亚洲的旧的农奴制度,也不能铲除亚洲式和半亚洲式国家中的人民群众的英勇的民主精神。”“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

    ——列宁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5)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汤武革命”和“秦汉革命”的具体含义。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存在许多差异。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态度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