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B. ①吾其还也       ②其人居远未来

    C. ①越国以鄙远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D. ①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毋从俱死也       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⑦是寡人之过也         ⑧沛公安在        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 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 ①⑨/②⑧/③⑤/ ④⑥/⑦⑩

    C. ①/②⑧/④⑥/⑦⑨⑩/③⑤   D. 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荆轲顾笔武阳,前为谢曰

    C.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夜缒而出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B. ①道芷阳间行               ②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C. ①使使以闻大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D.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②此亡秦之续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制度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B. 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D. 《史记》共130篇,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ɡě)       峥嵘(rónɡ)      似(sì)的       彷徨(pánɡ)

    B. 河畔(pàn)     颓圮(pǐ)       青荇(xìng)     长篙(gāo)

    C. 鲰(zōu)生     逢(féng)孙     佚(yì)之狐     变徵(zhǐ)之声

    D. 参乘(shèng)   拊(fǔ)心      忤(wǔ)视       数(shù)目项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的体制决定了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相对少,因为腐败成本太高。即使是轻微的受贿,图穷匕见后惩处相当严厉,因此得不偿失。

    B. 在绝大部分普通学校或者差的学校,年轻教师得到的东西要少得多,在这些学校时间长了,很容易有峥嵘岁月的感觉,前途堪忧。

    C. 无论你是喜欢中餐还是西餐,喜欢独自下厨还是更喜欢和别人合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都可以从美味中寻找乐趣,体味其中不同的滋味。

    D. 日本近年来一直吵嚷着中国的军费“不透明”,日本的军费倒是透明了,可是如此大规模地购买进攻性武器,如此项庄舞剑,又是意欲何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来完成的。

    B. 在去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活动中,中国科学家对两套深海潜标成功地进行了改造,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

    C. 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环境,应关闭引发恶性案件的“校园贷”平台,取缔贷款利率高、催收手段极端的小公司。

    D. 根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违背意愿做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下面文段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____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____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____不曾甩掉什么, ____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____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____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A

    反而

    但是

    虽然

    /

    但是

    而是

    B

    因此

    可是

    /

    就是

    于是

    而且是

    C

    于是

    /

    虽然

    但是

    因而

    就是

    D

    反而

    但是

    不但

    反而

    /

    而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 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 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D. 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 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 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 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 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

    C. 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 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 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 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 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淡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安居

    B.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犒劳

    C. 沛公又让不受            让:责备

    D. 沛公然其计,从之         然:认为……是对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先于其他诸侯进入咸阳,他本来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后经樊哙、张良劝阻,下令封好秦宫财物和库府,退军霸上。

    B. 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C.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 刘邦有政治才能,并且能以“柔”来得民众之心;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翻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①。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 “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B.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表达的情感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以“______”一句,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众人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5)《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联系课文《鸿门宴》相关人物与情节,补写所给对联的下联。

    上联:沛公诚从张良计,新丰帐外得希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中泰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跨国铁路激发“泛亚铁路网”联想,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介绍,中国高铁在国内大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谋划“走出去”。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美国、巴西、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高铁合作关系。他认为,中国高铁能在短短几年间驶出国门,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是性价比,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学好语文是同学们的共同愿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一篇文章,在“提升语文素养之我谈”的语文学习交流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