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 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 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 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反映了(  )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 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D. 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

    A. 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

    B. 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

    C. 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

    D. 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 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 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 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 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B. 民主意识的萌发

    C. 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它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二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6年,“国防文学”大行其道,涌现出了夏衍的《赛金花》和《上海屋檐下》、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田汉的《卢沟桥》等杰作。“国防文学”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

    D.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协定达成直接相关的是

    A.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中国实施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就仿效西方,试图走上工业化道路,但几次努力都告失败。1949年一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及印度。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似乎存在着排斥工业化的因素。例如“体”与“用”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体”的强调总是压抑了“用”的发展。政府以发动工业化为已任,始终视民营工业为异已力量;市场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发育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在1949年重新开始,但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化是在1979年之后。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魏的屯田制延伸至魏晋之际,士族豪强逐渐蚕食和分割屯田,大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使屯田制日趋衰败。而且统治者还要役使屯田民从事其他劳役或经商牟利,屯田民因不堪忍受种种剥削和压迫,不断地逃亡和反抗。为了均平屯民的赋役负担,改革赋税的征收管理方式,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晋武帝司马炎先后“罢屯田官,以均政役”,“罢农官为郡县”,使屯田客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全国统一后,晋武帝于280年颁布了占田法令,对占田数量做出限制。规定:贵族按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地,最高占十五顷(一顷等于一百亩),最少七顷;各级官僚按照官品高低占田,其中最多占五十顷,最少十顷;一般编户百姓,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此外,丁男课田(征收田赋的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武帝土地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