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千米)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 辛亥革命推动了铁路大力修建

    B.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列强控制了近代铁路的修筑权

    D. 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

    A.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 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

    C. 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 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 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C. “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 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这表明

    A. 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C. 中国积极开展各种多边外交活动

    D. 我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将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对私法又分为五个部分:人、物、对物权、对人权(即债、契约等)以及民事诉讼,这种科学的分类方式被后世所沿用。这突出地反映了罗马法的

    A. 理性精神

    B. 自然法精神

    C. 法治精神

    D. 契约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 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 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对象包括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苏联最初对马歇尔计划也是感兴趣的。但在随后召开的巴黎外长会议上,苏联却抵制了这一计划。这表明,导致苏联抵制这一计划的原因主要是

    A. 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冷战

    B. 西欧资本主义因此得到稳定

    C. 美国将侵蚀苏联的势力范围

    D. 苏联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B.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 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D. 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在工业化初期(18世纪)的英国,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甚至比以前规模更小,也更以孩子为中心。父母一直为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尽力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抚育和教导孩子,为孩子引进了新的教育方法,而非学徒和工作制,认为这能对培养孩子面对复杂的未来产生作用。此时夫妻之间仍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模式,丈夫处于优越和支配地位,妻子则地位卑微,处于从属地位。

    ——据傅新球《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中英家庭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上述不同特征的原因,并对英国家庭模式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剧情梗概如下:

    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他梦想把茶馆开大。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来到茶馆,双方唇枪舌剑。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

    北平沦陷。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王利发的发财梦此时已经彻底破灭,茶馆已经凋零破败。

    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养子去参加解放军,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尽头……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