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鸠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认为《周礼》中提出的六个概念都指道德精神,导致今人对乐德的错误理解。

    B. 作者认为六德的“中”无关道德,是中正、适中意,强调的是乐艺术的中正品性。

    C. “德”在先秦文献中多指行为、属性等,“乐德”意即乐的本质而非指乐的道德。

    D. 先秦重视乐德,乐在当时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 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玄注释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 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 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 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 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 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硬打三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

    何谓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三个月征期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儿,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对马馆长毛遂自荐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马馆长心里直打鼓,试探着问,您带家伙儿来了?

    老人将梢马子从肩上取下,兜底往地上一倒,好家伙!刀、斧、刨、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

    马馆长问,您要什么条件?一个马凳要做多长时间?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要什么料得供什么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略一思索,一拍脑门,行。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是十几根短棒棒。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的,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只见一头沉下,另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天后,马馆长看到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酸枣木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

    十四天后,老人对马馆长说,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水。

    那又是为何?

    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

    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时,只见老人手中摆弄着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

    您这是做的什么?像枣核。

    老人颇为得意,算是让你猜对了,这叫枣核钉。我做的马凳,浑身不见铁。我用枣核钉,拼接凳面。

    二十八天后,马馆长再去探视时,只见老人用二分半的凿子在木枋上凿眼。凿刃啃咬着矩形小凹槽,金黄的木屑被掏出,榫眼却没凿透。

    马馆长笑了,您这是……

    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

    三十五天后,老人面前的木枋子长出了榫头,不过马馆长看了一眼,觉得卯眼不对。既然是卯榫结构,怎么榫头大于卯眼呢?走着瞧吧。

    四十二天后,马馆长看马凳还未成型。凳面与凳腿,长牚与短牚,牙板与嵌板,还在老人面前摊成一片。他不由得催道,再过七天,“纪念馆揭幕式”就要举行了!

    满四十九天,揭幕式如期召开。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指着马凳说,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然后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马凳。并且,无论将马凳怎么扔,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滚不倒。

    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

    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了,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

    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一体了。

    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

    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地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甚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许福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老人内在的精神面貌,也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作铺垫。

    B. 通过老人指点他人找酸枣树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人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与后文交代他的抗日经历相照应。

    C. “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一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于法,表达了老连长对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钦佩之情。

    D. 小说情节曲折多姿,扣人心弦:老人出现制作马凳,马凳选材用心良苦,马凳亮相激起人们对抗战英雄的尊敬与怀念。

    2.“硬打三分”这一标题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3.小说以简短的问答式对话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

    (摘编自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材料二:

    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垃圾出口国仍在努力寻找能替代中国的办法。

    各国抛出了不同的想法:据媒体报道,欧盟表示正在考虑对塑料使用征税,英国打算将一些垃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则要求中国取消上述禁令。但专家指出,这些建议都不是长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解决办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晓宇教授指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  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

    (摘编自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3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长远看,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

    C. 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会促使我国居民把前端的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从而使得国内的“土垃圾”更容易做好后端处理。

    D. 能否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矛盾根源是环境问题,杜欢政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进行提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来缓解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但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禁令颁布。

    B. 面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各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打算从自身出发解决垃圾输出的问题。

    C. 面对新规,李志青和杜欢政均主张不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前者认为只要提高标准即可允许进口;后者认为只要企业能处置也可以进口。

    D.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提到了禁令颁布以后,会倒逼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减轻环境的负担,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实施后,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商英积憾元祜大臣不用己,极力攻之,论内侍陈衍以摇宣仁①,至比之吕、武;乞追夺光、公著②赠谥,仆碑毁冢;言文彦博背负国恩,及苏轼、范祖禹、孙升、韩川诸人,皆相继受谴。蔡京拜相,商英雅与之善,适当制,过为褒美。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与京议政不合,数诋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京罢相削籍,知鄂州。京复相,以散官安置归、峡两州。大观四年,京再逐,起知杭州。留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③,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锢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改当十钱以平泉货④,复转般仓以罢直达,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杨戬除节度使,商英曰:“祖宗之法,内侍无至团练使。有勋劳当陟,则别立昭宣、宣政诸使以宠之,未闻建旄钺也。”讫持不下,论者益称之。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张商英传》)

    [注]①宣仁:宣仁太后高滔滔。②光、公著:司马光、吕公著。③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泛指承继前人所为。④泉货:钱币,货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

    B. 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

    C. 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

    D. 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指皇帝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B. 散官,有其名而闲散无职事之官,多用为朝廷官员的加衔,品秩与待遇各代不一。

    C. 转般仓,是宋代在属州所设的仓库,用以卸纳东南六路的漕粮,再换船运至京师。

    D. 旄乃指挥旗,钺为斧子,饰以黄金;白旄黄钺,为将帅统领权柄的标志,借指军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商英自负卓异。章惇治理夔夷时,轻慢戏侮郡县官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对章惇的狂言乱语,张商英不时加以辩驳,很不给他面子。

    B. 张商英好恶分明。蔡京任宰相,张商英和他交好,就对他大加赞美;政见不合,则极力批评,绝不妥协,于是官位随蔡京浮沉而沉浮。

    C. 张商英改革弊政。他看到元祜大臣造成的弊病,大力进行币制改革,施行纸钞以便于通商行旅,免除不合理的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D. 张商英直言敢谏。他劝说宋徽宗节制华侈,反对违背祖宗成法任命太监为节度使,皇帝对他都颇为忌惮,这些行为深受人们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

    (2)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有《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此诗是他贬谪黄州期间,因读石曼卿《红梅》一诗有感而作。

    1.下列选项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拟人手法写红梅迟开的原因,“怕愁贪睡”,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不合时宜。

    B. 颔联“故作”二字没有丝毫贬义,红梅如此是为和谐入俗,但仍然保持了细瘦劲挺的姿态。

    C. 颈联“未肯”二字写出梅的孤傲,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

    D. 尾联苏轼批评石曼卿《红梅》诗仅作外形描写,而不能像自己一样写出神韵且只表现神韵。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鸟背部广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紧接着他用“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大鹏鸟奋起而飞后的样子。

    (3)《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演奏时身价很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但曾经如此受追捧的她最终的结局却是“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唯利是图,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     、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   )

    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     , 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了。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

    而第三类     ,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     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濛中去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斥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目眩神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朝秦暮楚     随波逐流     凤毛麟角     沸反盈天

    B. 朝秦暮楚     同流合污     凤毛麟角     沸沸扬扬

    C. 朝三暮四     随波逐流     吉光片羽     沸反盈天

    D. 朝三暮四     同流合污     吉光片羽     沸沸扬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塞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目眩神迷。

    B.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盈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目眩神迷。

    C.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斥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D.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终也成为了统治者中的一员,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

    B. 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了统治者中的一员。

    C. 最终官场也接纳了他们,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D. 最终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官场也接纳了他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寒假里,广州某大学的吴明同学想去“行通济”,就在微信里询问了他的佛山籍同学贾铭,贾铭三天后回复了吴明。阅读下列资料,找出贾铭回复中三处不恰当的地方,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得体,表达准确,符合逻辑。

    资料链接:“行通济”

    正月十五、十六的时候,人们一家老小,手持风车,迈过佛山通济桥,口中默念“行通济,有闭脣”。这种习俗源于明朝,现在“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每年都有七八十万人参加。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体现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百度百科•行通济)

    贾铭的回复

    @吴明,刚看到你的消息。“行通济”值得参加,这是本市在元宵节当天举行的民俗活动。人们举着风车、提着生菜走过通济桥,一年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它很有本地特色,场面非常的热闹。整个路线大概要走七八公里,你要穿上一双便于步行的鞋。你可乘地铁到广佛线同济站,会有活动志愿者为你引导方向。祝一路顺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爱沙尼亚山林里有两种鸟儿,一种叫长尾鸟,一种叫多多鸟。它们的天敌是树蛇。

    长尾鸟目光敏锐,但天生胆小,见到树蛇后就会立即飞得远远的,找个树洞躲起来。在它躲藏的时间里,每当看到其他鸟向有树蛇的那棵树飞去,都会发出急切的警告声,有时甚至还有从树洞里钻出来追上去阻止的冲动,可往往是刚把身子钻出来,又钻回洞里去了。

    而多多鸟,虽然没有长尾鸟那样目光敏锐,但它发现树蛇后,就会整天在有树蛇的树的上空盘旋,一旦发现哪只鸟想要在此栖息,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啄食那只鸟,直到把那只鸟撵走为止。几天内,多多鸟会赶走几十只鸟。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