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者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以及十二因缘等等,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主要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我们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节选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一般的观点,我们家中的电视、冰箱等电器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文化。

    B. 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受到儒家影响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

    C. 无常、无我、苦、八正道、四圣谛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

    D. 佛教中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文化中的三纲六纪等等是完全对立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再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对观点进行论证。

    B. 文章举早期佛典中强调“孝”为例,论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不可抗御。

    C. 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包括知与行两方面,并就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

    D. 文章引用了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深义文化是纲纪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定脚跟,只是因为佛教适应了现实情况做出了某一些伪装。

    B. 歌德认为中国人在行为情感等方面和他们完全一样,只是中国人更合乎道德而已。

    C. 冯友兰认为基督教文化就是“天学”,佛教文化是“鬼学”,中国文化是“人学”。

    D. 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然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地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茅,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从菊花的品种写起,接着介绍“绿荷”,主要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到菊花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引起读者对“绿荷”命运的关注。

    B. 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偶然因女友得以接近老菊头,就又想通过女友得到老菊头的“绿荷”。

    C. 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来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作品的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D. 小说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他”来叙述故事,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事件展开情节,故事情节也更紧凑。

    2.文中画线部分是对“绿荷”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画线部分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小说以“菊痴”为题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于“圆珠笔之问”这一中国传统制造业的隐痛,曾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而今日,圆珠笔再次回归公众视野,是因为我国在制笔产业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攻克笔尖钢难题之后,中国制笔核心技术又拿下笔头生产设备难题,成功研制出24工位笔头机,实现量产,还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国。

    曾经,一组“尴尬”的数据摆在中国面前:当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400多亿支笔,占全球市场80%的份额,为全球人均提供了6支笔。但却长期处于制笔行业价位链低端,制笔的核心技术、关健材料和加工设备高度依赖进口。以圆珠笔为例,90%的笔尖球珠来自进口,80%的墨水也要从日韩等国进口,笔尖球座体的生产设备更是全部从瑞士、日本等国进口。

    201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协常委徐晓兰说,“圆珠笔之问”,拷问的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升级的难题。

    (摘自观察者网2017年3月10日)

    材料二

    目前国产笔仍以中低端为主,虽然一些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可靠,但中国3000家制笔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45家,还有大量小作坊式企业。这些小企业以仿冒为主,从东家买笔头、到西家买墨水,有的甚至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备,拉低了中国笔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小作坊靠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挑起低价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青岛一家白雪文具总经理解思鹏说:“市场上除了假白雪,还有过白雷、白雾、飞雪,甚至还有黑雪,外观都和白雪笔一模一样,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冒牌货。我们没少替这些企业背黑锅。”由于在国内市场被仿冒困扰,一些文具企业只好靠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贴牌出口扩大销量,出口比例高达75%。

    低价竞争的直接危害,是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动力和能力。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总裁陈湖雄说:“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这就导致欠缺鼓励创新的环境。一个公司花了很大力气研发的产品,却可能被仿冒打死,导致企业的合理盈利水平无法保障,无法持续提高产品品质。”低价竞争还使国产品牌被打上了“便宜货”的烙印。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国产品牌迈向高端举步维艰。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8月10日)

    材料三

    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去。

    (摘自新浪网)

    材料四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选业面临问题的编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制笔企业制笔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多工位笔头机实现量产并出口的消息,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

    B. 材料二着重分析了中国制笔企业为何难出高端品牌的原因,认为中国制笔企业仿冒多,引起低价竞争,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升级。

    C. 材料三指出当下中央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同时存在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两种现象。

    D. 材料四中将中国员工的现状与日本制笔企业的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作了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援引李克强总理的话,可以说明我国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现实问题:制笔所需要的关键部件——“圆珠”需要依赖进口。

    B. 大量仿冒笔的出现,会让消费者误以为国产品牌笔的质量水平低,也会让企业无法保障合理盈利水平,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C.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

    D. 四则材料都可以看出,在向着制造业强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的深层结构不合理就是其中之一。

    3.请结合四则材料,谈一谈中国制笔企业如何才能摆脱“低端”烙印,实现产业升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从尹沫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B. 始从尹沫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C. 始从尹洲/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D. 始从尹沫/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孤,年幼丧父的孩子,如成语鳏寡孤独,其中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子曰独。

    B. 冠,这里指冠礼,古代男子到成年举行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弱冠是指刚成年。

    C. 致仕,也称“休致”,即退休,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可以提前。

    D. 谧,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自小贫苦,仕途多有挫折。他家境贫寒,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入仕后先后两次因支持范仲淹而被贬夷陵令和饶州知州。

    B. 欧阳修敢于进言,论事恳切率直。因此被有些人当作仇敌,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认为这种人难得,非常信任他。

    C. 欧阳修文冠天下,排斥险怪奇涩之文。曾主持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太学体”,欧阳修对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考场的文风从此大为改变。

    D. 欧阳修为人高风亮节,却多次遭人污蔑。任职青州时,因请求停止发青苗钱,遭到王安石的诋毁,一直上书请求告老退休,到熙宁四年才被准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2)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颦声。

    注释: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句点题,述说心情的愉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跌宕,思致微妙。

    B. 颔联简笔勾勒作者在船舱的所见所闻,虚实结合,透露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 诗人截取了漂泊生涯的一个片段,写得连环承转,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

    D. 诗人用字巧妙,一个‘逢”字,将内心万端愁情与秋色万般凄凉相联系,妙合无垠。

    2.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荒谬心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推迟了25个月的美国宇航局“洞察号”火星着陆探测器在经过“恐怖7分钟”之后已经抵达并着陆火星,与“洞察号”一起着陆的还有全球240多万航天爱好者获得的“火星船票”(其中包括26万大陆网友的签名)。人类对太空和宇宙的探索从未终止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将有望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甚至一步步走向深空。几年前,《火星救援》的热映燃起了公众对火星的兴趣,而且在公众中掀起了火星科普的高潮,同时科学研究也表明火星上有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但是我们对火星内部却     ,而这次发射的“洞察号”真的是要在大星上打“洞”观“察”的。实际上,火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对象。近50年来,人类共开展了200多次太空探索任务,(   )。在7个月的时间里长途跋涉了3亿多英里之后,携带着240万个名字的“洞察号”已经成功抵达火星,与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同行们汇合,      ,为人类走向深空      。作为地球的延伸,太空必将会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场所。通过这种探索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了解宇宙,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怡当的一项是

    A.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一步步走向深空,甚至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

    B.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甚至一步步走向深空

    C.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甚至一步步走向深空

    D.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一步步走向深空,甚至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触角延伸到了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探索火星的次数就达40多次

    B. 太阳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类的触角,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次数就达40多次

    C. 其中探索火星的次数就达40多次,触角延伸到了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

    D. 其中对火星的探索就达40多次,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触角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窍不通 同心协力 另辟蹊径 三思而行

    B. 一无所知 风雨同舟 另辟蹊径 反躬自省

    C. 一窍不通 风雨同舟 开疆拓土 三思而行

    D. 一无所知 同心协力 开疆拓土 反躬自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一份元旦晚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修改。

    邀请函

    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你们好!

    为庆祝元旦,丰富高二同学的业余生活,在全体师生的好好策划下,敝校决定于1月1日晚7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元旦晚会。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欢迎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拨冗参加!

    远航中学高二年级组

    2018年12月28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网站的用户注册示意图,请将示意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在高位的人),畏圣人(有道德的人)之言。(孔子)

    ②从天而硕之,孰与制天命(规律)而用之?(荀子)

    ③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优虑).(王安石)

    ④拥有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史怀哲)

    读了上述四则名言,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