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B.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

    A.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 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 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1960 年 3 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 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 年 3 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1966 年 6 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 术合作协定。材料表明在 20 世纪 60 年代

    A. 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 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C. 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D. 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回顾历史,海峡两岸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开始于

    A.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C. 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 美国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 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 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有承继又有发展,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

    B. 英国君主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 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

    D. 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B. 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殷代氏族是政治社会共同体,有土地、有人民,相当独立自主,他们和殷王室不一定共同具有高度的认同意识。即使是殷王后裔之族,也有些人认为武王革命不过意味着换了一位共主,无所谓亡国之痛。他们愿意归顺周人,小邦周也乐于接纳。”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周人”的对策是

    A. 制定礼制,规范贵族的行举

    B. 实行宗法制,强调“家国一体”观念

    C. 制定律法,惩戒贵族的失范

    D. 实行井田制,确立“土地国有”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内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几百字退位诏书,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这说明了

    A. 新政权保留了君主地位

    B. 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清帝退位类似禅让制

    D. 妥协其实是一种历史智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分别是指

    A. 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是蒋介石的手谕,来自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下列对其分析最准确的表述是

    A.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国共两党既合作抗日又存在矛盾

    C. 陕甘宁边区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D. 国民党政府禁止学生抗日活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新设置了一些新节日。这些节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A. 国家宪法日——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

    B. 国家公祭日——1937年南京大屠杀

    C. 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 烈士纪念日——1949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B. 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 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

    A. 颁布了《土地法令》 B. 处死了末代沙皇

    C. 颁布了《和平法令》 D. 推翻了临时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A.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 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范围

    C. 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55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缔结的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正式生效。条约由序言、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对这一条约产生的背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处于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状态

    B.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 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D. 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这一时期是

    A. 西汉

    B. 唐朝

    C. 南宋

    D. 元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政治中心的转移

    C. 程朱理学的兴起

    D. 丝绸之路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

    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世纪末,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一次演讲中痛叹垄断组织的扩张:“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这说明垄断组织

    A.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

    B. 破坏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

    C. 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D. 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

    1951年8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10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2月,与台湾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如:《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共同磋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制止武装进攻。

    ——摘编自《冷战时代美国的亚洲政策》

    材料二  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等12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加入该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壁垒。

    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二十多年的实际经历表明,“APEC方式”在维护各成员利益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以及渐进发展等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同样让发达成员受益。

    ——摘编自《APEC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哪一事件直接有关?试概括美国与缔约国(地区)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有哪些不同?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怎样的发展趋势?

    (3)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你认为世界各国该如何应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材料二  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

    旧税率(实征银两)

    新税率(银两)

    进口

    布(每匹)

    0.373

    0.100

    棉纱(每担)

    2.406

    1.000

    出口

    南京丝(每担)

    23.733

    10.000

    茶叶(每担)

    0.475

    0.250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2)据材料二,说明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