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

    A. 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

    D. 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以来,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纷争不已,唐初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仰靠,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这一举措

    A. 导致唐以后儒学家因循守旧

    B. 规范官员的从政行为

    C. 有利于儒学与其他思想融合

    D. 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材料表明

    A. 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

    B. 农民阶级出现分化

    C.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 小农经济已经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林则徐在主张对外贸易的奏章中说:“利之所在,谁不争趋?……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材料反映出

    A. 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B. 林则徐主张全面对外贸易

    C. 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松动

    D.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一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

    A. 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

    B. 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

    C. 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

    D. 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与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材料可以反映出

    A. 蒋介石的抗战政策受国际势力支配

    B. 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

    C. 敌我力量变化使蒋介石改变抗战立场

    D. 为了持久抗战使蒋介石拒绝国际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成

    B. 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结果

    C. 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 工业化的目标已全面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4年农业部在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基础上,又选择山东、安徽、四川三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表明

    A. 国家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B. 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C. 农民此后可自由买卖土地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

    A. 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

    B. 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 “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 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国务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 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內,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为救亡图存做出了本阶级的尝试和努力。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改良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案,也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是,就改良派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有违时代的潮流。改良派的改良措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触及真正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根源性因素,在内忱外患的大环境下,仅仅通过表面的改良是救不了国的。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亲政后推行“至治改革”。新政的主要措施: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和士人,张珪、王结、等被召超擢。推行“津助赋役法”,在苏湖地区,“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入官仅指在名义上被征用为官田,实际上助役田多被分配到承当差役的各人户,归他们经营,以其收入作为当役补贴),为受役者之助”。颁行《大元通制》,一共有二千五百三十元条,是具有法典性质和权威的官方政书,对于统一元朝的政制法程起了积极的作用。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颁布“罢世祖以后冗置官”的诏令,翌日罢去徽政院(徽政院原是侍奉皇太后的机构)。……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在返回大都途中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摘编自《至治新政》

    (1)据材料概括元英宗“至治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英宗“至治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末官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

    1887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

    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于天津。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在改造汉阳铁厂时,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使大冶铁矿主权丧失。

    1896年,奏设南洋公学〈是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于上海。

    1897年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1年,盛宣怀升任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引起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

    1913年,盛宣怀使汉冶萍公司控制权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使汉冶萍公司逐步走向没落。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孙中山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鲁迅说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鸿章、孙中山、鲁迅三人对盛宣怀评价岀现差异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