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1 题,小作文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

    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B. 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C. 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

    D. 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

    B.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

    C. 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

    B. 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C. 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未眠

    [日]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幕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开篇和结尾都写到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但叙述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富于变化。

    B. 作者认为凌晨四点盛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后文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话说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

    C. “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画中的花更美,更能给人美的启迪。

    D. 文章叙事跌宕起伏,写发现花未眠是这样,用生活中看见小狗形象“我吓了一跳”来表现宗达的写实精神也是这样。

    2.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和思考?请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思惠。

    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腾贵,米一斗七千钱,长安市上的水酒每斗要三百青铜钱,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也只有在离开了皇帝的“天颜”时才能认识清楚,他后来写了一首《洗兵马》,把当前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他说: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但是人民呢: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春旱不能下种)。

    洪上健儿(围攻邺城的士兵)归莫懒,城南(长安城南)思妇愁多梦。

    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

    除去《洗兵马》外,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他这一年内的作品十分之九都是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彭衙行》与《北征》的继续发展,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

    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杜甫离开洛阳,路过新安,听到一片乱嚷嚷的点兵的声音,可是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他亲眼看见一群孩子被赶入军中,是这样凄惨: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孤单)。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但是杜甫一转念,想到抵御胡人是人民应有的职责,于是立即转换口气来安慰这些青年: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只屯驻洛阳),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工作不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

    他在路上又看到一个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也被征去当兵,老妻卧在路旁啼哭,她知道他这一去不会再有回来的希望;还有新婚的少妇,晚间结婚,第二天早晨丈夫便被召去守河阳,她自己觉得嫁给征夫,不如委弃在路旁;还有从相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到家中,但见园庐被蒿藜埋没,当年同里的人们不是死了化为尘泥,便是东西分散,没有消息,当他背起锄头要去耕种久已荒芜的园畦时,县吏听说他回来了,又把他叫回去在本州服役。这三个人,杜甫每人都为他们写了一首诗,用他们自己的口吻,诉说他们自身的痛苦,但是诉苦诉到极深切的时刻,一想到国家的灾难,便立即转变出振奋的声音。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来安慰这一家人了。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开皇帝身边,对杜甫的个人前途也许是不利的,但使他能够深入民间,更清楚地看到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对他的诗歌创作又是有利的。

    B. 王安石把《洗兵马》看作杜诗的压卷之作,是因为他认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胜利的绝对信念,也站在人民一边揭露了朝廷的种种弊端。

    C. 《三吏》《三别》延续了杜甫诗歌从《彭衙行》《北征》以来一直的诗歌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反对战争,而又有新的发展。

    D. 既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为苦难的人民疾呼,又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鼓与呼,《三别》等作品在矛盾中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新进步。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很凄凉”,觉得政治前途受到了打击,表现了杜甫对于功名利禄的在意,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杜甫的时代局限性。

    B. 从洛阳到华州,《三吏》《三别》成就了杜诗创作的一座高峰,杜甫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感到满意,这正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谚语。

    C. 为垂垂老人、新婚少妇、无家的士兵三个普通人分别写一首诗,抒写他们的不幸经历和痛苦,表现了杜甫作为爱国诗人深沉的民生情怀。

    D. 而对石壕村一个贫苦人家的遭遇,杜甫只用客观的方式叙写,表明此时的诗人看过了太多的人民的苦难,已经变得麻木,已经无话可说。

    3.文章说《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 。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 ________ ,________。”两句,表现了荆轲决然赴秦、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以烈烈西风、长空雁叫营造战前气氛,场面阔大,气氛紧张、肃杀。

    B. 两个“霜晨月”叠用,既点明时间,说明行动在黎明前,同时使气氛变得舒缓。

    C. “马蹄声”“喇叭声”以动衬静,虽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却有如在目前之感。

    D. 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譬(pì)如   木讷(nà)   避讳(huì)    不悱(fěi)不发

    B. 描摹(mó)   寄宿(sù)   攒(cuán)射   叱咤(zhà)风云

    C. 凌侮(wǔ)   浸(qìn)渍   横亘(gèn)   涕泗(sì)交流

    D. 翌(yì)年   舔舐(shì)  弄(nóng)堂  殒身不恤(xu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    )。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酷、爽、另类、炒作、黑客、低保、知本家、炒鱿鱼、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等词语。新词新语     地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现代汉语词典》近几年多次推出“修订版”“增补版”,就       了这种情况。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使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用了。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例如“手机”一词出现以后,“大哥大、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等便很少有人使用了。

    汉语词汇就是这样在      中不断发展的。关注这些词语的发展与变化,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B.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C. 大量的新词新语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

    D. 大量的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生生不息   反映    推陈出新

    B. 源源不断   反应    推陈出新

    C. 源源不断   反映    吐故纳新

    D. 生生不息   反应    吐故纳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同时使另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B. 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C.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D. 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请根据下面的新闻,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50字。

    自贡网讯(记者 欧亚非)“我自愿成为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为公园捐赠无报酬的志愿服务。”12月7日,在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开营仪式上,25名年轻的科普志愿者隆重宣誓。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们将成为自贡地质公园的“传播者”,走进公园的各个景区,并在各大网络自媒体上发布相关科普文章、游记和图片。

    当天的仪式上,脚爬客自然科普基地与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合作基地授牌,双方将就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地质公园科普推广等方面展开多渠道的深度合作。

    记者了解到,此次前往自贡的脚爬客自然科普基地的25名科普志愿者是从1500多名志愿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拥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如旅游规划、科普研学、互联网、写作摄影等,他们将前往恐龙博物馆、凉高山硅化木、盐业历史博物馆、大安老盐厂1957、石笋沟、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址等地进行考察,参加地质公园科普讲座、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用“互联网+地学科普”的形式为公园服务,让更多人知晓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了解地学有关知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请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作品(或某一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不超过100字。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孔子   大卫·科波菲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令人动情的瞬间,或喜或悲,或振奋或失落……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甚至一个画面、一句话……

    请以“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讲令你动情的瞬间故事。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③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