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

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B. 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C. 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

D. 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

B.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

C. 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

B. 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C. 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