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通过口头流传形成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因为这些口头传说如今还散见于各种先秦古籍中。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传说仓颉是文字的发明者,被尊为“仓圣”;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对其的记载见于《世本》、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书。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 “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与其认为沮诵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不如说是口传的史官。 “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瞽史”的职官,其作用就是口传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或者文字虽然已经产生,但书写很不方便的年代,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以前,基本还是口头传说时代,春秋时代的很多典籍,就是直接从口头传说记录下来而成为书籍的。此前的时代应该是以口传方式成书的时代。有人认为,《国语》记载的各种国家之事,都是作为一种“语”而撰写。大体上是崇尚儒家思想的说客们,为了陈述自家的某种主张而引用各种往事的故事,其内容书于竹帛应该是后来的事,此前很可能是作为口头故事流传的。《尚书》、《左传》、《国语》、《世本》都是根据口头讽诵写定的。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比如《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等。

口传和著述,作为学术传承的两种方式,各个时代都是并行不悖的,各个时代都有口头传说,而口传时代,却是特指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的时代。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都是口授的,是不对的,但口传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应该是口授的。

(摘编自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上各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且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诗篇。

B. “沮诵”作为口传史官而不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的名字,是中国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C.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有没有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D. 瞽史的存在证明了在某个年代,中国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分析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释了中国的汉民族早期的口头传说与逐渐形成巨篇史诗的必然联系。

B. 文章第二段从传说中的黄帝的两位史官说起,论证了中国口头传说时代存在的事实。

C. 《国语》《尚书》等史料的成书过程,为文章中“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第三段写中国古代担任“瞽史”的职官,其作用是口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依靠口头传说流传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把“诵”解释为“陈述,述说”,这与本文中“诵”就是口传的解释并不矛盾。

B. 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口传时代,那时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

C. 仓颉发明文字的事情只是口头传说,沮诵名声虽不如仓颉大,却是有籍可查,有“以竹帛代口耳”的史证。

D.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