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了个人、民权组织乃至州政府的起诉。有数据统计,自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就职至2月3日,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17个州的52起联邦法律诉讼之中,其中多起诉讼都缘于这一入境限制令。这反映了

    A. 联邦司法程序混乱

    B. 州权主义重新抬头

    C. 个人自由高于一切

    D. 分权制衡政治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提到:“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议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这说明《权利法案》

    A. 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B. 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 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 彻底否定了英过年君主政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当国王有权根据个人好恶任免大臣时,还不会出现两党制度下的责任内阁。所谓内阁制,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据此可知

    A. 内阁制度的发展受王权影响较大

    B. 当时内阁是君主专制的附属机构

    C. 君主专制制约了内阁制度的发展

    D. 内阁最初是两党的行政机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经审查,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取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重视对官员的监督

    B. 民主法制的健全

    C. 小国寡民的落后性

    D. 民主政治已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雅典法律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若新法有害于民主,有害于城邦,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虑。这表明雅典

    A. 民主制度随意性强

    B. 用法律来维护民主

    C. 法律至上主权在民

    D. 崇尚法治律法稳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代科举分为靠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打击了贵族特权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由此可知

    A. 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 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

    C. 莽新政权废除分封

    D. 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A. 重视私有财产保护

    B. 法理精深结构严谨

    C.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D. 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这一变化

    A. 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B.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C. 削弱了罗马法的阶级性   D. 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A. 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 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C. 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 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世界文明史》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 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 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秦至汉初,以功勋、能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官越来越注重品行;曹操“唯才是举”;北朝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个人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

    B. 以能力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

    C. 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形式

    D. 不利于建设高素质官吏队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 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 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 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导致这一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法国

    A. 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B. 多次卷入对外战争

    C. 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D. 近代社会矛盾复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 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 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俾斯麦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而到1890年却出现了下图所示的现象:皇帝威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中权倾一时的职务,这被说成是“丢弃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A.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B.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C. 皇帝和宰相共治天下

    D. 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 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

    B. 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C. 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D.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875年宪法法案通过,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真正得到了确立。其后,共和派和人民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共和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竖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军阀们或者打着共和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孙中山目睹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8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渠启超、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

    ——《为什么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确立共和方式的相同点和维护共和方式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法两国民主共和的不同结局,并简析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通商章程》(一八四三年十月八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2)材料二的条款涉及到司法审判中的一项什么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