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约会白桦

    好几年前,一位北方朋友问我,你看过冬季里的白桦林么?我摇头。他说,那你一定要看看,否则你算不上真正的北方人。我问他,你看了是什么感觉?他沉默良久后对我说:“当时,我想哭……”

    这句话让我无法忘怀。

    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荫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远远看去,那些白桦纤弱得令人怜爱,茂密的树冠仿佛随时都会使那苍白的树干折断。走到近前,你会感觉到如同面对着一排倾国佳丽,个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那时,我感觉到,再没有比白桦更能体现女性风采的树木了,也再没有比白桦更能够让男人动心的树木了。

    然而,冬季的白桦呢?那让人看了“想哭”的白桦呢?

    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一次企盼已久的约会

    果然,在一片纤尘不染的雪原上,我看到了梦中的白桦林。蓝得纯净无比的天空下面,一大片白桦默默地伫立在雪地上。用白璧无瑕之类的语言来形容这片雪地是不够的,因为这雪地尚无任何一行人或兽的脚印,真的是令人不忍落脚。雪野无言,静谧得令人感到听觉功能的存在已毫无必要。

    她们有一种特殊奇异、难以言说的美。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虽叶片全无仍傲然于世,经霜侵雪欺却纯洁如斯。她们经历过无数次与风雪的抗争搏斗,这可以从她们身上暴起的树皮和深深的裂口看出来。但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痛苦的表情。她们的全部生命力永远向着蓝天和太阳。

    我恍然——“亭亭玉立”并非只是一种婀娜的姿态:“玉树临风”也不尽是一种单纯的潇洒。达到这样的境界,都需要一番经历,一个过程,以及一种磨练。

    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此时,我己经不敢随便向她们道一声“你好”了,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还没有资格同她们平等对话。与饱经风雪的她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小毛头。

    我走进她们当中。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呼吸、窃笑、私语。我知道,她们正在打量着我这个远道而来、冒冒失失的赴约者。从单纯精神意义上说,我和她们前生有缘,今世有约。我定定神,看到了她们身上的无数只眼睛。这些眼睛美丽而有神,多呈鱼形,如那远古的图腾。片刻之后,我心痛万分地发现,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是一次苦难的证明,都是某一次断裂和夭折的记号。想想吧,这是何等的壮烈和悲怆啊——每经历一次摧残,她们,便睁开一只眼睛!

    然而,这些眼睛里没有泪,只有情。你会感觉到白桦林没有恨,只有爱。最苦的是她们,最美的也是她们;最纤弱的是她们,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她们;最令人怜爱的是她们,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她们。

    白桦林啊白桦林。面对这雪中的白桦,好男人不能不流泪。

    走出桦林,我回首看去,白桦无语,林梢微动。我己经无法看到她们的眼睛了。但我知道,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将永不闭合,她们的目光会永远注视我,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这目光中所传达出的一切都与我同在。我的身后,是两行深深的足迹,那是我前来赴约的证明,更是我朝圣的记录。尽管待到春来雪融,这足印将消失殆尽;尽管此刻告别白桦,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写冬日白桦处于蓝天下、白雪中,意在用环境烘托白桦的纯洁、美丽,为下文的感叹作铺垫。

    B. “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中“缓缓”二字,显示作者此时内心的敬意,他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艰难。

    C. 由初见雪地白桦时向她们问好,到后来不敢随便问好,说明作者由初来时的随意,变为后来的郑重。

    D. 文章用“想哭”描述看到冬日白桦的感受,显示了冬日白桦的品格带给作者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

    E. 作者认为,白桦树身上的眼睛是她们久经磨难的证明,因为每次磨难,白桦都会睁开一只眼睛。

    2.作者写冬天的白桦树之前,写到夏天的白桦,其用意何在?

    3.分析作者为什么将“看”白桦林写作“一次企盼已久的约会”。

    4.统观全文,试析为什么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㧐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③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   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   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果以贤能称

    A. 声称   B. 著称   C. 称呼   D. 称职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出彪佳安抚苏州

    A. 驱逐   B. 开脱   C. 外放   D. 免除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㧐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 捕苏民之首乱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 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 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5.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②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

    6.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7.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         ”、 “          ”以及“          ”四个短语来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 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 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A.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3.“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③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_________________ ,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

    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师说》

    ⑧鹤汀凫渚,______________ ;桂殿兰宫,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⑨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日前,《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已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心声。这些80后、90后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意结婚生子……他们被称为“不想长大族”。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想长大?理解的人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的人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