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跨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占领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主要说明(  )

    A. 美国应该支持中国抗战   B. 美国对中国的抗战抱有同情心

    C. 中国抗战有力支援了其它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D. 美国对中国抗战持观望态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会毁于战火,但它们最终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主要是由于( )

    A. 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 解放军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C. 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 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自由   B. 博爱   C. 平等   D. 爱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李宗仁指挥的重大胜利是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平型关大捷 D. 淞沪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

    A. 发动武昌起义

    B. 领导南昌起义

    C. 发动秋收起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

    A.瑞金 B.太原 C.延安 D.西柏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毒品是万恶之源,是人类的公害。在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英雄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勇气。该行动是指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戚继光抗倭

    C.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D.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中最有利于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一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中国征收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须同英国商定

    C.赔款2100万银元 D.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今年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流失海外一百余年、在2007年由澳门企业家何鸿燊购得,并在澳门公开展示多年的马首铜像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双方协商一致,文物局受捐后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当年,这件文物的流失与哪块战争有关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尼布楚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政新篇》的颁布,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B.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洪仁轩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C.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D.定都天京标志着天平天国运动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唯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铰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以弱敌强,逐渐仿行,以贫交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基于此认识,洋务派创办了

    A.汉阳铁厂、开平煤矿 B.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D.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造成日本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的史实包括

    ①鸦片战争  ②黄海大战  ③南京大屠杀  ④旅顺大屠杀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年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材料中的“秀才”包括

    ①康有为  ②鲁迅  ③粱启超  ④张謇  ⑤徐悲鸿

    A.②④⑤ B.②⑤ C.①③④ D.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示意图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史实,其中方框内为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其中包括( )

    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战争  

    ④黄花岗起义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颁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延续的阴谋,恢复的共和制。”材料评述的是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下列与“红船精神”有关的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黄埔军校创建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吴佩孚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maninChina”。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洋军阀的混战 C.北伐战争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再走长征路,追随革命前辈的足迹,更能感受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更能把握住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下列最合适的线路是

    A.瑞金一遵义一吴起镇—会宁 B.上海一遵义一西安一吴起镇

    C.瑞金一武汉一西安—会宁 D.上海一瑞金一武汉一昊起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黄仁宇在《中田大历史》中写道:“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对“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过程。在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导致“再分裂”的原因是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共产党改编红军停止了内战

    C.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

    D.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它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代国歌,后来被确定为国歌。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

    A. 田汉 B. 聂耳 C. 冼星海 D. 徐悲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大陆政策也披称为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外交政略论》(1890年)

    (1)19世纪末,日本为保护材料一中“利益线”发动了哪一侵华战争?

    材料二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藏。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奏折》(1927年)

    材科三1929年至1931年间,对外贸易减少了近50%。农民以往靠养蚕来增补微薄的收入,这时因向萧条中的美国出口的丝织品的数量急剧下降而受到严重伤害。城市工人也相应地遭受着失业的痛苦……依赖外国市场是日本处于困境的根源。日本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征服支那”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武藤章是日军中“对华强硬派”的代表人物,是“对华一击论”的鼓吹者。在他看来,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因而主张扩大侵华战争,鼓吹“处置之道除武力相加外别无他途”,建议不仅向华北,同时向青岛和上海出兵.他还“预言”,只要“全力一击”,中国军队就会崩溃。

    ——中国政协新闻网

    (3)1937年,日本发动“全力一击”的侵华事件是什么?

    材料五  朕命令朕之臣民立即放下终止敌对行动,放下武器,并诚实履行投降文书之一切条款以及帝国政府及大奉营所发之一般命令,同时,将《投降文书》作为“政府和大本营的布告”予以公布。至此,正式宣告了日本军园主义及其大陆政策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日本大陆政策史》

    (4)材料四中,你认为“大陆政策”“彻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5)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学习探究,你是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上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1)据材料一,概括蒋介石进行谈判的目的有哪些?

    材料二  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底,蒋介石和他的美国主子认为已经有了充分准备,认为可以在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内消灭全部人民解放军,就以大举围攻……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2)据材料二和所学回答,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起点”在哪?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3)材料三中“伟大的事变”是哪一军事行动?

    材料四  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陈毅《淮海前线见闻》(1948年)

    (4)材料四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举措有关?

    材料五  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十一月)发生了另一个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由长期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朋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使“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的战略决战是什么?

    (6)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说说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二  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号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

    (3)中国近代以来遭受了数次大规模的殖民入侵,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认为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