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3 题
  1.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这些主张

    A. 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

    B. 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

    C.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 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A. 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 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 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 维护政局稳定

    B. 进行革命动员

    C. 建立统一战线

    D. 培育国家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

    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 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

    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

    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B.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C.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D.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

    A. 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 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C.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 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根据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55个衰败选区失去选区资格,另外30个选区各失去一个议席。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在城镇选区的选举权方面,规定年值10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原有的选举权可酌情保留。其影响是

    A. 提升了城镇地位,促进了工业发展

    B. 降低了选举资格,完善了议会制度

    C. 扩大了选举范围,限制了国王特权

    D. 调整了选区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0

    13.90

    54.60

    1992

    6430

    270.60

    55.43

    298.70

    1993

    10945

    70.20

    99.03

    79.90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说明

    A. 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 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C. 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D. 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文告》中提到: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毛泽东意在强调

    A. 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

    B. 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加重要

    C.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D. 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表是20 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部分展览表

    曼谷展览(1954年)

    最新建设设备、雪弗兰汽车、空调、玩具、日常用品和医疗设备等物品

    法兰克福展览(1955年)

    演员在“五间装修完好的摩登住房中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场景”

    埃塞俄比亚展览(1955年)

    通用电器公司的厨房,演员制作“美国蛋糕”“美国超市”与“都市梦想家庭”相结合

    莫斯科展览(1959年)

    富足的美国生活、华丽的服饰和摩登洋房等,放映“美国一天的生活”

    据下表,美国此举意在

    A. 建立以美国中心的经济体系

    B. 推动马歇尔计划全面实施

    C. 推销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D.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明朝监察制度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达天子。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

    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朱元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1809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员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編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两种监察制度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第二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们以平等的地位对付外国社会、从而有效抵抗外国社会所必须的。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