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 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这说明

    A. 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 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

    时期类别

    西汉初年(高帝—景帝)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

    西汉后期(元帝—平帝)

    东汉(光武—献帝)

    合计

    博士

    1

    4

    8

    12

    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3

    8

    18

    29

    未任博士的名儒

    1

    5

    37

    43

    合计

    1

    8

    21

    67

    97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

    2.7

    15.7

    32.3

    30.3

    25.9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话本是宋代“瓦舍技艺”的一种,《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掌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等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在话本中涌现,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载,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下列对此原因推测较符合实际的是

    A. 两宋时期人口锐减土地闲置多,为牧羊提供了条件

    B. 羊肉多来自与少数民族互市,北宋地缘较南宋有利

    C.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粮食紧张,养猪成本远大于养羊

    D. 两宋中外交往频繁,波斯和阿拉伯人刺激了羊肉消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用来佐证

    A. 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 《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 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B. 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 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 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 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D. 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

    A.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 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 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防止审判时法官徇私舞弊,宋初制定了回避制度。《宋刑统》规定:“诸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五服内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受业师,经为本部都督、刺史、县令,及有仇嫌者,皆须听换。”在之后的司法实践中,又增加许多重要的补充条款,使回避制度更加严密。如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诏:“应差推勘、录问官,除同年同科目及第依元敕回避外,其同年不同科目者不得更有辞避。”即法官与被审之人有同年同科目关系的必须回避。如果回避的官员太多,则须将案件移送其他机关审理,如哲宗元祐六年(1091)五月庚午,大理寺言:“断案若定夺事,卿、少卿、正应避者,免签书,若俱应避者,牒开封府。”得到朝廷批准。大理寺法官如果与被审之人有荐举关系者,亦须回避。如徽宗崇宁二年“大理寺申请有服亲及曾经荐举或有仇怨者,许避”。孝宗淳熙元年(1174)六月四日,臣僚奏言:“在法鞫狱、录问、检法而与罪人若干系人,有亲嫌应避者,自陈改差。”即案件审理官员与嫌疑人有亲嫌关系者也要回避。

    ——田志光《宋代大理寺审判制度独具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在司法审判中实行回避制度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初司法审判中的回避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