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名著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则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耕地与财货的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主张用“法”“术”和“势”钳制并消除这些恶性的“争”。

    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以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而法家的解决办法则更依赖权力主体的强制性。

    (摘编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提出“不争”的思想,对“不争”的阐述既关乎人的处世哲学,也着眼于当时社会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的现实需要。

    B. 老子的“不争”并非一味消极退让,而是与“无为”互为表里,主张不妄为,不强争,以“不争”的姿态“争”,以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C. 在如何消除或缓解“争”的问题上,儒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对积极的,孔子强调以“义”制“利”,荀子则主张以“礼”息“争”。

    D. 韩非子认为当时社会的“争”在于“气力”,他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法”“术”和“势”来钳制并消除恶性的“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在阐明各家“不争”思想的差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又丰厚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B. 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指出各派都提出“不争”思想,再列举各派具体主张,最后作简要总结,思路清晰。

    C. 选文在分析同为儒家的孔子与荀子的主张时,能够同中求异,通过类比论证阐明了荀子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可操作性。

    D. 选文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分析了古代中国的“不争”思想,用词准确严密,深入浅出,议论条分缕析,从容不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具有崇高美德的上古圣君贤臣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B. “争则乱,乱则穷”道出了“争”的最终危害就是“穷”,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都要考虑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

    C. 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主张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性来节制人们的欲望,使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

    D. 韩非子主张以“耕战”制止“民争”,虽然解决了人口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等问题,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从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擞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晒秋”为题,通过晒秋季的种种收获来表现农民内心的幸福感,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文章叙写了秋季农民的繁忙,男人忙着犁田,女人在忙好家务的同时还要忙着晒收粮食作物。

    C. 文章语言富有韵味,写天空时,一句“像是被水濯洗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空的清澈明净。

    D. 文章写女人起床看天后“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运用两个细节写出了女人的勤劳能干。

    2.请简要说明老牛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写男人“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有何用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0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2016年2月4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信部出台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网络出版物,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网络出版属于数字出版,但数字出版不等同于网络出版,例如用户电脑里自存或出版单位制作完成后,但未在网上发布的电子书、数字音乐、数字期刊等,既不具备“在线”特征,也不具备“来自网络”特征,属于数字出版物,但不属于网络出版物。

    (摘编自《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

    材料二:

    虽然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纷纷布局数字业务,但数字化转型工作仍需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速度。《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3387.7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69.8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2.06%。

    对此,方正阿帕比公司总经理赫思佳谈到,目前国内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数字资源整体不够丰富。数字资源制作完成后,没有考虑好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做推广。比如国外汉学家、中国语言、文化研究者,他们需要的是古籍、专业文学研究论著,现在许多这样的资源并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一是与国际接轨,实现线上阅读,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到反映中华文化的图书;二是可以促进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张继红如是说,她还认为目前数字出版走出去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版权保护。

    (摘编自《2015-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

    材料三:

    线上数据“催动”线下流动。从数字出版的角度看,如何实现阅读数据和实体出版物的对接,是当前数字出版领域的一大课题,如何将阅读需求的读者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形成精准的需求点,这考验着数字出版机构的智慧。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已经做出尝试,线上评分高的书摆放到醒目位置,而且店内商品几乎均为3星以上图书。

    从线上总体数据看,数字阅读并不缺少用户和资金,《2016年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喜马拉雅FM活跃用户规模高达2554.41万人,知乎活跃用户规模为974.98万人;截至12月4日零点,马东《好好说话》以555万元成为“123知识狂欢节”的销量总冠军……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的一种趋势,代表着有很多人在尝试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和数字阅读的新方式。

    从用户角度看,数字出版用户的反馈渠道缺失。例如,笔者曾订阅了4个“得到”APP专栏,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内容并不是所需内容,这时不能取消订阅,因为一次订阅就是全年,这种只有累加式的订阅数据并不能代表内容质量一定优质。

    (摘编自《2016数字出版报告摘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方式,依赖于数字技术,当前数字出版总收入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所占比例偏低。

    B. 忽视用户群的需求,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是目前数字出版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很多重要资源还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C. 数字出版机构必须充分发挥智慧,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尝试线上阅读,这对于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也能产生推动作用。

    D. 很多人愿意尝试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和数字阅读的新方式,从线上总体数据看,数字阅读缺少资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出台了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意见,对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有具体说明,“来自网络”是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

    B. 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业内人士肯定了数字出版的优势,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C. App专栏成为线上数字阅读的重要方式,但数字出版用户在阅读其订阅的APP专栏时,发现某些内容并非所需,却不能取消订阅。

    D. 线上数据可以“催动”线下流动,实体书店要对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挖掘,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名著,完成下列小题。

    (1)《边城》中祖父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马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乡关何处》野夫专门撰文纪念了他的几位亲人,如幺叔、外婆和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阿Q正传》的《大团圆》一章情节。

    (4)“讲起理财的本领,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他会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俘虏打量个半天再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的钱袋,倒进大堆的金银,然后安安宁宁地去睡觉。”请结合葛朗台占有财富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父武孟,初以驰骋佃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河西人物志》十卷。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中宗命彦昭为使,彦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中宗乃遣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彦昭而往。

    睿宗时,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以下皆动足股栗。又为宋州刺史,入为吏部侍郎,又为刑部尚书、关内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奏:“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驱车造门,著妇人之服;携妻就谒,申犹子之情。于时南宪直臣,劾以霜宪,暂加微贬,旋登宠秩。同恶相济,一至于此。乾坤交泰,宇宙再清,不加贬削,法将安措?请付紫微黄门,准法处分。”俄而姚崇入相,甚恶彦昭之为人,由是累贬江州别驾,卒。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获肥鲜/ 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而佃猎/ 如是/ 吾无望矣/ 竟不食其膳

    B. 尝获肥/ 鲜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 而佃猎如是/ 吾无望矣/ 竟不食其膳

    C. 尝获肥鲜/ 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 而佃猎如/ 是吾无望矣/ 竟不食其膳

    D. 尝获肥鲜/ 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而佃猎如/ 是吾无望矣/ 竟不食/ 其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史:按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

    B. 累迁:“迁”指官职的调动,既可以是升职,也可以是贬官,“左迁”指升职,“累迁”则是指多次升职。

    C. 吏部: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 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虚封之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只有实封,才能享有所得封户之租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武孟早年不读书,后来受到他母亲的激发勤奋苦学,最终考中进士,做了右台侍御史。

    B. 金城公主出嫁,赵彦昭充当外使,他心中很不高兴,通过赵履温向金城公主求情而得免。

    C. 郭震弹劾赵彦昭,说赵彦昭运用女巫赵五娘的旁门左道扰乱纲常,应当按照法律给予处置。

    D. 姚崇做了宰相之后,很讨厌赵彦昭的为人,所以赵彦昭多次遭到贬谪,最后贬作江州别驾。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

    ⑵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

    B. 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 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 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2.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向儒家道德中智、仁、勇这三个范畴,传达一种自信、理性、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荀子的《劝学》善于设喻。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拉车为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从“________”四字起,由忆往昔转而写眼前所见所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乐是个艺术天才,16岁时,他在北京艺术学校学习古典音乐,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已经     ,登上了首都剧场汇报演出的舞台。然而他无意功名,随心而活,任似水年华从指间流过,潇洒不已。也正是这份潇洒,让他的歌曲     ,直抵人心。在崔健的再三邀请下,杨乐终于决定从幕后走到台前,参加了著名的竞唱节目《中国之星》。在杨乐上台表演前,推荐人崔健致辞:“如果杨乐的声音没有被这个世界听到,可能不是杨乐的遗憾,而是我的遗憾,是社会的遗憾。”

    他是整个节目中(   )。然而,他的首次登场就震撼了观众,最终挺进了决赛。与其他盛装登场的歌手不同,杨乐就如同90年代的校园民谣歌手。他总是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坐在椅子上抱着木吉他浅吟低唱,声音像月光般铺满了现场。当杨乐演唱结束后,全场观众     地起立,掌声      从观众的反应显示,杨乐的表演完全承载了崔健的期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轻车熟路   别开生面   不由自主   经久不衰

    B. 驾轻就熟   别具一格   情不自禁   经久不息

    C. 驾轻就熟   别开生面   不由自主   经久不息

    D. 轻车熟路   别具一格   情不自禁   经久不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也是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更是年龄最大的歌手。

    B. 年龄最大的歌手,也是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更是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

    C. 年龄最大的歌手,也是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更是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

    D. 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也是年龄最大的歌手,更是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杨乐的表演完全对得起崔健的期待。

    B. 观众的反应表明,杨乐的表演完全承载了崔健的赞誉。

    C. 从观众的反应表明,杨乐的表演完全当得起崔健的赞誉。

    D. 根据观众的反应显示,杨乐完全对得起崔健的期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辅导机构人员向学生做宣传介绍时讲的一段话,其中有多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四处并作修改。

    欢迎同学们莅临我们中心!我们中心聘请的都是教了多少年书的教师,对于如何应对考试,我们有自己独到的高见,我们一定会雅正你们的缺点,帮助你们提高成绩、实现梦想。热忱欢迎同学们咨询相关问题,我们一定会给予赐教,让大家心里暖乎乎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于2018年9月28日在仪征枣林湾旅游度假区开幕,本届省园博会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义务服务。在征集志愿者标识的活动中,此设计从62个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志愿者官方标识,请用简洁的文字说明其设计含义。(不超过9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和套作。

    收拾,有“整理”“布置”“整顿”之意,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些收拾,收拾凌乱的房间,收拾撒落的物品,收拾特别的心情。收拾的过程是一次整理的过程,也是一次省察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