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 实业救国愿望

    B. 自由开放意识

    C. 民主法治观念

    D. 爱国救亡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A. 有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 有利于世界各国接受中国

    C.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

    D. 表明我国冷战思维的结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A. 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B. 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题文)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是

    A. 性格怯懦

    B. 角色意识

    C. 君主制度

    D. 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 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B. 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D.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 惩处犯罪的效果性

    C. 对犯罪证据的采信

    D. 制定法律的出发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 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 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 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 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加强血缘亲族之间的凝聚力

    D. 淡化了世系血缘贵族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佐证

    A.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 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C. 科举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D. 科学制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 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 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 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 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A. 民族团结意识增强

    B.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D. 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

    A. 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 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C. 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世纪40年代,画家邵恒秋(1916-2006)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刊载在《抗建通俗画刊》上。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A. 日本侵华改变策略

    B. 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C.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 国际联合日本必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漦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別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 鼓励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B. 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

    C. 与雅典民主的确立相配套

    D. 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公元前340年,加普亚并入罗马版图,贵族获得公民权;公元前338年,坎帕尼亚的其余地区都被罗马占领,新增领土上的居民获得罗马公民权,但是没有选举权,而且他们还必须纳税和服兵役。这表明在罗马的扩张中

    A. 公民权服务于罗马的暴政

    B. 外邦新公民均有义务无权利

    C. 奴隶制度逐渐被瓦解取缔

    D. 公民权授予成为扩张的手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B. 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 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时,北方州代表想让国会有管理贸易的权力;但是,南方各州反对,他们害怕国会运用这个权力来结束奴隶买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这个方案

    A. 体现了美国宪法民主的精神

    B. 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持了美国统一

    C. 彰显了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 充分暴露了美国奴隶社会的本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C.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美国从一开始眼睛就盯着全球,表现出所谓“国际性”的本质。即使所谓的“孤立主义”也只是美国实力尚未达到与欧洲大国正面抗衡时的一种无奈选择,一旦具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势必会把“领导世界”的意识转化为“领导世界”的行为。材料意在说明美国

    A. 已放弃了孤立主义传统

    B. 凭借实力建立单极世界

    C. 国力增强推动对外侵略

    D. 霸权主义具有历史渊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题文)欧洲议会主席马丁·舒尔茨在2013年10月24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说,“现在是时候让欧盟以一个声音告诉美国,窃听已经触及了底线。”材料说明

    A.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 欧盟各国政治一体化趋势在加强

    D. 欧洲向美国霸主地位发起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该教科书原稿中对“日清战争”表述的两处信息,提出修改意见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或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

    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绝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43、44页(有改动)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括号内文字系添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