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 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 卢梭的政治学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封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对此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用于军事

    D. 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学者罗宾认为政治恐惧会使我们树立某种特定政治观念的价值。比如说对内战的恐惧,会期望产生对法制的尊重;对极权主义的恐惧,会期望迎来对自由民主的推崇。按照这一说法,下列事件基于对冷战的恐惧的是(    )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C.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的建立

    D.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的通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

    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C. 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 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

    A. 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C. 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 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 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 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 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 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 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 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 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 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 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 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

    A.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D.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A.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B.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C. 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D.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B. 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C.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D.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 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 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   )

    A. 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

    B. 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历程

    C.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 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

    A. 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B. 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 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 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D.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倾向于

    A. 赞扬农业生产合作化

    B. 打破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C. 肯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人均糖消费量(磅)

    A. 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 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C. 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年—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 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

    B. 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

    C.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D. 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A.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同一时代的中国和希腊思想家们流传下的著名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研究内容有何异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4~18世纪中西思想的异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为什么与西方的启蒙思想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早在19世纪后期,西方史学界就对文艺复兴展开了颇有深度的学术探讨。瑞士著名的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通过研究认为,文艺复兴虽然披上了“复古”的外衣,但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

    然而,以著名美国史学家哈斯金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却沿着这样的学术理路,进而怀疑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与地位。他们认为,文艺复兴并非是一场具有近代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这样的“复兴”,在中世纪的西欧并不止一次,如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在查理曼大帝的扶持下,还出现了以兴办教会学校、宫廷学校、同步推行拉丁语与法兰克民族语言、校订《圣经》为主要内容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请回答:评论材料中关于“文艺复兴”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