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基础知识综合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课外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湖上影子,_______、湖心亭一点……(张岱《湖心亭看雪》)

    (2)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山水之乐,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8)《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学校策划和组织了“我身边最美的人”系列采访宣传。

    B.这个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由于它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场景让人思考。

    C.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D.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多做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出门时,母亲递过的外套是最贴心的礼物;学习中,同学提供的帮助是最真诚的礼物;    ,  ……这些礼物陪伴、呵护着你,在生命的lì  <1>   (A 厉 B 历)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馨香。于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都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当然,我们接受礼物,也应该回赠礼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都肩负着一份  甲  (A 使命 B 命令)。用你的双手去丰富这个世界,回馈  <2>   (A kuì B guì)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  乙  (A、浓墨重彩 B、绚丽多彩)。

    (1)根据拼音为<1>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2>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_________<2>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乙_____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它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格调从沉郁中振起,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   

    (2)哲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外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①告舍人趣治行②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④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⑤,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⑥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摘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②趣治行:趣:催促,行:行装。③奢:即赵括的父亲赵奢。④应候:人名,秦国国相。⑤王龁(hé):人名,秦国将领。⑥监:监视,监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不谓善     善:   

    (2)故汉用之而兴  故:   

    (3)秦之所畏     畏:   

    (4)且秦以白起易王龁 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B.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C.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D.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知臣莫若主。”   

    (2)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4.汉高祖父子、赵王使用将相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④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⑤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⑥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⑦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却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难以寻觅。

    ⑧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⑨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⑩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⑪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⑫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⑬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和第一段形成设问关系,第一段段末的省略号表明炊烟可有其它的说法。

    B.文中“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乡村变化之大。

    C.在地平线上的几间老屋子上,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

    D.我希望学习鲁滨逊盖房、砌灶、捡柴、烧锅煮饭,为的是能想象呼吸那微温的炊烟。

    2.请概括说出炊烟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4.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

    (1)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修辞角度)

    (2)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词语角度)

    5.作者在第⑫段中说“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硕大的结”指的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没吃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的那些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现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曾考了7次才中秀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史,一条重要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三条:主敬、静坐、平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之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朱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形成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作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已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写作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每天也要写满10页,每页400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既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个关于马和骑师的故事。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能防止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摘编自胡运生《成大事者必自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受住糖果诱惑的孩子大都比较成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B.任何时候自律者都会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C.曾国藩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吏,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更懂得自律。

    D.虽然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让自己更强大。

    2.如何才能做到“自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律的重要性”的?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迄今为止,己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二: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经调查,从2015-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九年级(1)的成龙同学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在参观和听讲解的过程中,他拍摄了许多有关楹联(对联)的图片。研学总结阶段,他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研学成果,把所拍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其中一张在衍香楼拍的楹联照片,上联是“不因富贵求佳地”,而下联只能看到“但愿儿孙    ”, 最后三个字刚巧被一位游客的头部挡住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并猜想,那会是什么字呢?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经积累了有益经验。

    B.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兴起于二十一世纪。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的营地教育是教育旅行的前身。

    D.立人中学全体学生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

    2.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3.请你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如上下联要内容相关,词性、结构相对,仄起平收等),

    帮助成龙同学补齐下联内容“不因富贵求佳地;但愿儿孙    ”。下面这几个选项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有福享 B.添财运 C.好做人 D.做好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1)在简·爱受教育的过程中,“担任她的母亲、家庭教师、伴侣”的是______。

    (2)阿黛尔很喜欢简·爱,因为简·爱能_____,完全能够和她交流。

    (3)《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_____的平生绝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下面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次日,蔡九知府升厅,便唤当案孔目来分付道:“快教叠了文案,把这宋江、戴宗的供状招款粘连了;一面写下犯由牌,教来日押赴市曹斩首施行。自古谋逆之人,决不待时,斩了宋江、戴宗,免致后患。”

    蔡九下令将宋江、戴宗斩首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宋江戴宗二人又是如何获救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很多时候,自然、人生都少不了碰撞。就像浪与礁的碰撞,激扬声势;刀与石的碰撞,磨砺锋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铸就人生。碰撞往往生出火花,变得成熟,结出情谊……

    请以“碰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3)字数不少于600。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