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仰望“思想者”

    从维熙

    ①中国今日之文学走向,虽然出现了一些攀登文学珠峰的佳作,但也存在不少有失历史真实的作品,以及以娱乐至死为文学坐标的伪文学,它们喧嚣于文学市场并占有相当的领地。其中,独占鳌头的是滥竽充数的电视剧,它们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酒里掺水成了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尽管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但仍然招摇过市,成为人文一景。

    ②深夜静思,深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生中那种沉甸甸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中,正在化作风尘飘扬而去。何以至此?文人自身的堕落是主因,客体的诱因也不能回避。记得古代圣哲留下过的治国名言:“假凤虚凰误国,卧薪尝胆兴邦。”因而,只着眼于对阳关大道的描述,而回避对中国历史进程中九曲回肠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从某种意义上去解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失公,更是对后人的犯罪。

    ③遥想封建帝王年代,汉代文人司马迁在监狱中,尽管承受了“断根”的极端惩处,但依然留下了让国人代代相传的《史记》一书,让后人可以抚摸到远古历史的跳动脉络。难道我们当代文人,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就失去了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只能避重就轻地写一些应时小卖,以求自我轻松?一些胸无强我中华之大志又不愿去深思历史的文苑“风筝”,随着时尚风向,勾勒出一些“逗你玩”和“哈哈哈”之类的闹剧,是否有失知识分子的良知?是否游离了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当代文学史不能忽略的问题。

    ④社会生活中,真、善、美是与假、恶、丑并存的,对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理应挥笔高歌。“圆月时当歌,残月时当泣。”当然月圆和月残,是对社会与历史的变化曲线而言的,绝非许多诗章中的那轮天上银月。此人文精神坐标,对“90后”的文学新星具有参照价值。他们异于老一代文人的是,他们生于改革开放年间,对往昔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阴晴寒暖,没有亲身经历,而无从感悟。因而,对于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不能苛求他们同前一代文化人同声与同步,因为文学是生活的产儿,土地是什么色泽,必然开出什么样的花儿来。

    ⑤但无论你笔触什么年代的生活,深藏在文学中的真、善、美的因子,不能因年轮相异而缺失。笔锋要敢于撕裂假、恶、丑的五脏六腑,为社会的进步出一份绵薄之力。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文精神,在人生与文学的征途上,既不被金钱、仕途、娱乐至上诱惑,又要敢于挑开其背后的故事黑幕。这是恪守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眼睛要向下看,因为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中,深藏着国家的混浊与清明。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为自己快乐,心中不能忘却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故而文人手中那支笔,理应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滴下每一滴墨汁——这应该是超越老、中、青文化人年龄界限,而共同背负着的人文重责。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的电视剧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实则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

    B.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已经失去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C. 文化人既要赞美歌颂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也要敢于撕裂假恶丑,推动社会进步。

    D. 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文化人都应该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背负起人文重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滥竽充数的电视剧”比作“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形象地讽刺了这些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文景观盛嚣一时的现状,引人深思。

    B. 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某些文人缺乏求索精神的现状并分析原因,阐述了回避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

    C. 文章举司马迁的事例,赞扬司马迁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与部分当代文人避重就轻以求自我轻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一些当代文人失去知识分子良知的可鄙。

    D. 文章既指出当代文人身处二十一世纪中失去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也对“90后”青年一代无从感悟往昔作出分析,由点到面,客观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文人怎样才能背负起人文重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要挥笔高歌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更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为社会进步出力。

    B. 眼睛向下看,就是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激浊扬清,把混浊与清明都展示出来。

    C. 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往昔和建国后的阴晴寒暖,不必理会,只要能面对当下,关注现实即可。

    D. 勇于反思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散  步

    梁实秋

    《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据估计:“目前一般都市的空气中,灰尘和烟煤的每周降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五吨,在人烟稠密或工厂林立的地区,有的竟达二十吨之多。”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市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暖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散?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

    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辗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清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

    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一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地需要策杖。一杖在手,无须舞动,拖曳就可以了。我的一根手杖,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

    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唐慈藏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

    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阒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4段中“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要表现农家的日常生活的辛苦,表现作者对于农民的同情。

    B. 第5段引用元稹和陆龟蒙的诗句说明唐朝还存在行药的风气,作者对于这种快步走的方式是不赞同的。

    C. 作者认为散步时需要手杖,因为手杖既可以帮助人走路稳当,还能够防狗保安全,还能够丰富散步的情趣。

    D. 最后一段写到的太阳出山以后的种种情景,作者不愿意见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这些情景太日常,沾染了烟火的俗气。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清晨散步享受到的乐趣。

    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庆假期,支付宝发动史上最强的品牌联动,造出了一夜爆红“中国锦鲤”。

    阅读时长三分钟的奖品清单,引发了2亿活动微博单条阅读量和三百万转发量,“中国锦鲤”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在互联网爆发式掀起“造锦鲤”风暴,以至于网友们每天都要发出灵魂拷问:那么多锦鲤,我怎么就不是其中一条?

    身披红金鱼鳞的锦鲤,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好运气,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大户人家饲养观赏性高的锦鲤,锦鲤图案也常见于传统建筑、服饰。祈求好运一直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初代网络锦鲤”出现时,仅仅是封建迷信传统的“电子化”。网友们通过转发锦鲤,“还愿”锦鲤,分享自己所求之事、真实生活以及不少瞎编传奇故事。它仅仅是社交网络上一个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的梗,催生了@锦鲤大王类型的微博自媒体。

    当营销目的性极强的“转发抽奖”出现,并与“锦鲤梗”结合在一起后,“锦鲤”开始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选自《转发这条锦鲤,这辈子不用工作了》,转自网络公众号)

    材料二:

    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祖先应是原产于中国的鲤鱼。

    由于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有文章考证,日本人兰木五助1889年培育出了红白锦鲤的原种。此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养殖,反复作交配、改良,锦鲤的色彩愈发丰富绚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金鲤鱼的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锦鲤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

    虽然现代锦鲤进入中国的时间不过几十年,但近几年间,“锦鲤”迅速与网络上的“祈福”“转运”结合,成功变身为供网友转发的“吉祥物”。

    今年2月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中的一篇论文统计,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的用户占87.62%。

    文章将这种被称为“日常迷信”的“在线祈愿行为”看做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并认为这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选自《大家都在转锦鲤,这条鱼有什么故事?》,转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然而并非所有“锦鲤”都是真锦鲤。此前,有媒体报道微信朋友圈一篇《合肥锦鲤火了!》在浏览量突破300万、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7万人次时被微信平台删除,引发粉丝不安。而《寻找杭州锦鲤》也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删除。有网友爆料,此类抽奖活动“说好的联合100家商户,结果商家根本不知情”。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

    对于“锦鲤崇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

    “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陈歆磊认为,消费者要想防范此类虚假营销,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某些‘锦鲤’营销已涉嫌欺诈,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本质上和电信诈骗并没有区别。”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

    (选自《锦鲤到底是怎么火的?》,转自新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代网络锦鲤”其实也是一种封建迷信传统的延续,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变得“电子化”了。

    B. 在社交网络上,“锦鲤”最初被用来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从“中国锦鲤”开始,它才带有了营销目的,并且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

    C. 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出现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红白相杂、色彩绚丽的鲤鱼。

    D. “锦鲤”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虚假宣传,绑架公众注意力,欺诈营销等活动,因此,消费者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锦鲤”有着美好的寓意,锦鲤图案被运用于建筑、服饰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B. 统计报告显示,关注“锦鲤”话题的以年轻化人居多,这种网络时代的新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C.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看起来没有损失,实际上由于公众注意力已经被绑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好文章也被淹没了。

    D. “外控型个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感到不确定性,因而焦虑。转发锦鲤可以很好地降低他们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无助和恐惧。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锦鲤”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

    ②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

    ③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诸将或问公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④冬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人。十二月,自安定还,留夏侯渊屯长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子”:指帝王、诸侯的嫡长子。“小子何莫学夫诗”中“小子”表现了孔子对百姓的歧视。“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中“二三子”是敬称。

    B. “甬道”:是在两侧筑起墙垣以防劫夺的通道。“潼关”与“铁马秋风大散关”中“大散关”都是关防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

    C.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词语本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后来,孝廉这个名称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点窜”:是涂改的意思。成语“文不加点”就是指文章一气写成,不用涂改,用来形容人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讨马超等将领叛乱时,马超屯守潼关,由于关西兵特别强悍,曹操命令各位将领只需坚守营垒,不要和叛军作战。

    B. 曹操西征,与马超隔关对垒,暗中派遣徐晃、朱灵二将在夜里渡过蒲阪津,据守黄河以西修建营垒,等待时机。

    C. 曹操采用贾诩的计策,假意答应马超割地、送人质的请求,与韩遂相见,主要是因为与韩遂是故交,感情深,马超却对韩遂生疑。

    D. 曹操答应马超割地的请求,是为了让马超放松警惕,趁机积蓄士兵的力量,最后让自己能够抓住机会一击成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2)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昼  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饶睡:贪睡。昼分:中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以此为题,含有作者的自嘲之意和愤激之情。

    B. “不独”二字,既直接显示了诗人白昼倦怠,贪睡不醒的原因,又委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

    C.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句中,用一“ 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D. 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对没有贪官污吏清明政治的到来充满了坚定信心。

    2.本诗紧扣“梦”展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师者,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7)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__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10)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友晤对,_ ____,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呢,只有_____,______,还要时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何况,既然真理都在他手里,你就再没有思考的余地。剃头挑子,一头热乎,这样的谈话,实在没趣。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但是,也并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     )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不照办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

    (陈四益《站着读与跪着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臂而谈  唯唯诺诺  倾耳细听

    B. 促膝谈心  唯唯诺诺  洗耳恭听

    C. 把臂而谈  低三下四  倾耳细听

    D. 促膝谈心  低三下四  洗耳恭听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

    B. 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他的话不容置喙。

    C. 因为他已经被社会封为“圣人”,他的话不容置喙。

    D. 因为他已经被社会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每组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         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秦爱纷奢(《阿房宫赋》)

    C.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匈奴七百余里 (《过秦论》)

    D.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为死君乎(《秦晋崤之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每组中的说法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楼梦》描写的三姊妹中“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说的是迎春。《边城》描写的端午节中,因傩送送节货,翠翠见到了参加赛龙船的应是天宝。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体现了儒家的出世精神和刚健进取的价值取向。荀子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其“劝学”是与“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③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誉《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评《左传》为“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④“建安风骨”的作品大都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陶潜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清新自然、闲适淡远。

    ⑤《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创作随笔,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因为《平凡的世界》获得的荣誉和鲜花,所以其中的感情主要是欢愉的、轻松的。

    ⑥某同学在读书报告会上感慨道“林语堂《苏东坡传》里‘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再读《赤壁赋》,你对‘客喜而笑’的理解便会豁然开朗,”于是得出结论,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会对教材有更深的认识与思考。

    A. ①②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曹雪芹此段叙述,使用“暴发”一词,把暴发户与贵族分开。暴发户突然发财,虽富不贵,还需往“贵”门攀援,然后三代换血,才能成其贵族,       此一“闲散”态度便是放得下的态度,即去富贵相而得大自在的态度。可惜常人一旦富贵,便更忙碌,甚至忙于骄奢淫逸,成了欲望燃烧的富贵大忙人。(刘再复《红楼悟语》)

    ①他的特征,确实是“富”与“贵”二字之外,还兼有“闲”字。

    ②贾宝玉的特异之处,是生于大富之家,却不把财富、贵爵、权势看在眼里,

    ③可见要做“富”与“贵”兼备的“富贵人”并不容易。

    ④天生地从内心蔑视这些耀目耀世的色相。

    ⑤海棠诗社草创,姐妹们为他起别号,最后选用宝钗所起的“富贵闲人”,宝玉也乐于接受。

    ⑥他也知富知贵,但求的是心灵的富足和精神的高贵。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②④⑤①⑥

    C. ③②⑥④⑤①

    D. ②④③⑥⑤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一则新年酒会邀请函,其中有三处语言不得体的表达,下列选项中全都有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王国华先生:

    ①新年将至,贵公司又迎来了她的第八个年庆。②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取得的成绩中有您的辛勤付出。③作为一家专业的网络技术公司,我们感谢您的选择,我们愿意与您一起分享对新年的期盼。④诚挚邀请您参加本公司举办的新年酒会,与您共话友情、展望将来。⑤请您务必准时光临。时间: 1月21日,地点:淮安迎宾馆。

    天地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2019年1月11日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洗衣房操作流程,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1)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习近平《之江新语》)

    (2)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

    (3)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昧,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三)谈静》)

    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