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

    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利主义。

    B. 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国之道。

    C. 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

    D. 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的处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的。

    B. 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位。

    C. 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征。

    D. 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入。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等功能。

    B. 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C. 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

    D. 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副连长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已到了晚上21时30分。等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时已是凌晨零点40分。

    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兵站炊事班的老班长徐宏武。

    徐班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厅,每人先送上一碗温开水。我歉意地说:“老班长,让你久等了!”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

    原来,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老班长都要找带队干部了解途中有无抛锚车辆,哪怕只有一台车未到站,他也要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

    不一会儿,一盆高压锅蒸的米饭和面条,一盘肉末烧豆腐、一盘肉丝炒豆芽便送上了餐桌。这地方气压低,没有高压锅,米饭面条都煮不熟。老班长嘟囔道:“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三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

    徐班长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

    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兵站沿线都不能种菜,兵站吃的菜大都从兰州买来,长途运输浪费很大,冬天路上冻掉一半,夏天路上烂掉一半,吃到大家嘴里的普通菜也成了高价钱。

    还有,上级发的许多黄豆,他只能靠着锅台边的热气给大家泡豆芽吃,他想做豆腐,给大家改善伙食,一方面缺乏工具和设备,另一方面技术上也不入门,这让他很伤脑筋。

    老班长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那年,他趁着汽车兵搞冬训、兵站接待任务不多的空儿,千里迢迢回了趟老家。到家后,他一头钻进了镇上一个豆腐坊。经过10天的跟班劳动,他把做豆腐、豆腐脑、豆腐干和豆浆的技术学到了手;接着又到县城一家食品厂去学做面包、蛋糕以及凉粉、腌小菜的手艺。他态度诚恳,老师傅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他。

    一个月的假期快到了,归队前老婆给他准备了许多土特产。但他每样只拿了一点点,因为他有许多“宝贝”要带。其中一个“宝贝”就是一个磨豆腐的小石磨。

    回了兵站,开始试验做豆腐。首先是磨豆腐,他们只能用人推。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氧气“定量”供应,人推着石磨转圈,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憋得喘不过气来。推着推着,眼一黑,腿一软,摔倒了。没关系,换两个人再来。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锅豆腐,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把从山上采来的点豆腐的石膏用火烧过后研碎,再用面箩筛过一遍,然后再次试验,但仍不好吃。是不是水质有问题!他们把水烧开,使水碱沉淀下去,再用清水煮豆浆,果然,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以后,又用上了昆仑泉水。后来,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技师给他制作了一个带发电机的电动石磨,才圆了老班长让住站人员都能吃上豆腐的心愿。

    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

    吃完饭,我一抬头,在红灯笼的照耀下,我看见墙上贴着住站部队送给兵站的一封表扬信,上书10个大字“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上路前,我把写好的表扬信贴在了餐厅的门上,上面是14个大字:“双手巧做百样饭,红灯照暖万人心”。

    我们鸣着喇叭表示感谢,出发上路。走出很远很远了,我回头一看,兵站门前那盏大红灯笼于薄明中仍在闪闪发光。

    啊,昆仑山的灯光,照着一批批汽车兵,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处写到灯光,茫茫原野、夜幕之中的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发出的光芒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也渲染了氛围,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 徐班长一直在焦急地等着我们,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就掀帘走出来,下文的“一瞪眼”“废话”“我能封炉关灶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

    C.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如“氧气‘定量’供应”等句子展现高原的地域特色;“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这样的表扬信又使小说有了雅致色彩。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增强了故事真实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感受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小说中说“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老班长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主要写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的经历,却又有大篇幅的回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月19日《科技日报》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首篇文章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截至上述演讲之日,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报道和分析,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而所谓超出“预期”的效果,却正是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产生的。不是么,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差距)明年整整50年。因此,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思考基点,因而同样也为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行为预期和思考基点。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当然,问题更在于,中国正视差距,跟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壮大国力,而国力的壮大,可为国民的教育、医疗、社保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实在在地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摘编自《核心技术固然重要,过好日子更重要》)

    材料二:

    在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上难以得到用户信任的局面。而对于国产仪器设备来说,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赶上世界最好的、质量最高的仪器。同样的,在常用的三种桌面操作系统安全性评估中,显示国产Linux系统最安全,Win10最差,Win7相对好一点。用户可能不够习惯国产操作系统,但从安全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大力推广。

    航空领域处处都是“卡脖子”,且已被卡了四五十年。例如欧盟涡扇发动机技术出口管制,它在高空台相关技术、风扇技术、发动机实时监测技术等关键领域限制向中国出口。这个领域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积累。事实上,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论文科研成果很多,但应用成果转换不多。在产业层面中国引进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不足。

    (摘编自高雅丽等《面对技术难题,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材料三:

    “我们现在大国重器有了,但还没有‘精器’。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这是不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科技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只是在某些领域冒了头,有了一些突破。完全实现突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聚焦的是应用,以机器代替人。有的公司就买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外国公司,希望花钱抱个“金娃娃”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因为企业从成本考虑,觉得划不来。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做出了什么东西、产值多少、增加利润多少,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甚至赔钱的东西,单位不大愿意投入,领导也不会特别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徐匡迪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作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陆琦《突破核心技术还需砥砺前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日报》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作了较全面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B. 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飞机、载人登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C. 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不断成熟完善,正是因为国人的不信任,使用率低,才造成今天国产科研仪器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

    D. 我国成功完成了大飞机、载人登月等一些大科学工程,但我们的很多关键核心精密元器件还要从外国引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报道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扩散和普及,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客观看待。

    B. 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出发点,不能正视差距,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C. 我国航空领域,需要突破核心技术,虽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很多论文科研成果,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技术积累,加强成果转换。

    D. 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企业聚焦于应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产值,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3.根据上述材料,请就我国如何攻克核心技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卓,字季思,开杨人。吴平,卓退居自守。郡命功曹,为吴王常侍。讨石冰,以功赐爵都亭侯。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锋都督。其后讨周馥,征杜弢,屡经苦战,多所擒获。以前后功,拜豫章太守。寻迁湘州刺史。中兴初,以边寇未静,学校陵迟,特听不试孝廉,而秀才犹依旧策试。卓上疏以为:“策试之由,当藉学功,谓宜同孝廉例,申与期限”朝议不许。卓于是精加隐括,备礼举桂阳谷俭为秀才。卓寻迁梁州刺史,镇襄阳。卓外为政简惠,善于绥抚,估税悉除,市无二价。州境所有鱼池,先恒责税,卓不收其利,皆给贫民,西土称为惠政。王敦①称兵,遣使告卓。卓乃伪许,而心不同之。及敦升舟,而卓不赴,使参军孙双诣武昌谏止敦。敦闻双言,大惊曰“正当虑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凶耳。”双还报卓,卓不能决。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乃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俱露檄远近陈敦肆逆率所统致讨武昌大惊,传卓军至,人皆奔散。卓虽怀义正,而计虑犹豫,军次猪口,累旬不前。敦大惧,遣卓兄子卬求和。时王师败绩,卓流涕谓卬曰:“每得朝廷人书,常以胡寇为先,不悟忽有萧墙之祸。且使圣上元吉,太子无恙,吾临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吾适径据武昌,敦势逼,必劫天子以绝四海之望。不如还襄阳,更思后图。”即命旋军,径还襄阳,散兵使大佃,而不为备。襄阳太守周虑等密承敦意,知卓无备,乃袭害卓于寝。太宁中,追赠骠骑将军,谥曰敬。

    (节选自《晋书·甘卓传》,有删改)

    (注)①王敦:东晋权臣。永昌元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乃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俱露檄远近/陈敦肆逆/率所统致讨/

    B. 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乃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俱露檄远近/陈敦肆逆/率所统致讨/

    C. 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乃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俱露檄/远近陈敦肆逆/率所统致讨/

    D. 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乃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俱露檄/远近陈敦肆逆/率所统致讨/

    2.下列对文中加点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秦时称郡守,汉景帝改名为太守,是郡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治民、决颂、检奸等。

    B.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选拔官员的察举考试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C. 年号是指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常用于纪年,文中的“太宁”就是年号。

    D. 追赠是指在人死之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主要是物质追赠和表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甘卓多次荣立战功,获得晋升。他讨伐石冰,因战功赐爵都亭侯;他征讨周馥,攻打杜弢,屡经苦战,擒获很多,被任命为豫章太守,不久又任湘州刺史。

    B. 甘卓关注秀才选任,积极筹备。他因边境敌寇还未平息、学校尚未重建,就举秀才一事上奏,得到批准后,他又精心查核,备齐礼仪举荐桂阳谷俭为秀才。

    C. 甘卓为政宽大仁惠,爱护百姓。他任梁州刺史,镇守襄阳时,免除营业税,市上明码标价;他将境内所有鱼池的税款用来接济贫民,西部地区称之为惠政。

    D. 甘卓决策犹豫不定,导致失败。王敦叛乱后,他在平叛斗争中,瞻前顾后,错误决策,命令军队返回襄阳,解散队伍去从事农耕,毫无戒备,被人暗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虽怀义正,而计虑犹豫,军次猪口,累旬不前。

    (2)吾适径据武昌,敦势逼,必劫天子以绝四海之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②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③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④。

    日晚鸊鹈泉⑤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⑥鹰。

    (注)①契苾使君:蔚州刺史契苾通。契苾通是铁勒族契苾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以后又立有大功,封凉国公。②奕世:累世。③襁负:背着小孩。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⑤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⑥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号称苍鹰,威震匈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设问修辞手法,对契苾部落人为朝廷效力的历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 颔联选择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画面,表现了军情紧急及军队迅疾神勇的态势。

    C. 颈联写少数民族的男儿背着小孩来到青冢,北狄姑娘用瓦壶犒劳唐朝大军。

    D. 这首诗气势轩昂浑健,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战斗场面以及军民和谐相处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反面论证,分析了亡国的原因,正扣住了题目中的“死于安乐”。

    (2)荀子的《劝学》用了比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指出“蚓”和“蟹”之所以呈现不同的状况,就在于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句,抒发了漂泊异乡的愁苦,“________”一句,感叹自己白发日多,郁积了诗人心中之苦和国运之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5日,北京水立方、北京蓝箭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旗下最新研发成果——由其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型流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

    “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领域的第一款中型火箭,对标世界民营火箭公司研发的产品,在同类中运载能力      。据了解,“朱雀二号”的运力可以将两辆大型SUV轿车同时送入太空绕地球飞行,这在这类产品中并不多见。“朱雀二号”配备的是“天鹊发动机”,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推力达到百吨级,完全由企业研发。(   )。怎么匹配液氧甲烷,这对技术工艺要求十分严苛。最      的环节在燃料燃烧开始的两三杪之内。燃烧室内部瞬间将达到3200℃高温,而壁外流过的甲烷是-161℃,两者相遇,如果燃烧效率低,火箭推力不够就无法起飞,如果混合不充分就容易局部烧穿,火箭发射将     经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创新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即通过一个喷头径向喷注液氧,甲烷从旁边竖着过来,两者正交撞击,就能达到最短时间实现均匀混合的目的。

    与此同时,位于浙江湖州的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正在      地准备着。今年8月,基地工厂将投入使用。不远的未来,湖州制造的火箭有望把全球各地的卫星送上浩渺太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占鳌头   惊心动魄   功败垂成   大张旗鼓

    B. 名列前茅   惊心动魄   功败垂成   紧锣密鼓

    C. 名列前茅   心惊胆战   戛然而止   大张旗鼓

    D. 独占鳌头   心惊胆战   戛然而止   紧锣密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难度很大主要在于发动机采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

    B. 采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的发动机,有很大难度

    C. 很大的难度在于用液氧甲烷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

    D. 采用液氧甲烷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有很大难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攻坚克难之后,蓝箭航天团队研制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B. 经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研究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C. 通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开创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D. 经过攻坚克难之后,蓝箭航天团队创立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改正。

    博雅楼提升改造项目快要启动C区准备工作。到时候教学楼B、C区完全隔离,C区西侧三十米内不让进入。C区楼内及楼外围档区域放置的东西请自行带走。施工期间给各位师生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关于学习的流程图的一部分,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在那里插队当了7年农民,他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睡土炕,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他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材料二

    永贞革新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当时的柳州还是蛮荒之地,他强忍内心极大的痛苦,推行“兴办教育”“改变陋俗”“发展农事生产”等一系列兴利除弊、惠及民生的政治措施,改变了柳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