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 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 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 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

    A. 融合东西方文化

    B. 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C. 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D. 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实行闭关政策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D.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兴办汉阳铁厂

    B. 设立发昌机器厂

    C. 筹建北洋水师

    D.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 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 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 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破产的命运。这说明

    A.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 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 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 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A.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C.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D.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D.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明时期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说明宋明时期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B. 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 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D. 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两)。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

    A. 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   B. 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

    C. 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 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历史大事记

    历史大事隐含着很多历史信息,根据上述材料,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善兰(1810年一1882年),浙江宁海人。他资禀颖异,勤奋好学,年少时就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李善兰曾因做不好八股文章,落第而归,但却在家仔细研读金元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以及清初学者戴震的《勾股割圆记》,数学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1852年,李善兰到上海结识了英国汉学家、传教士伟烈亚力,后两人开始合作翻译了西方数学书籍《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学》13卷和《代微积拾级》18卷等;西方力学著作《重学》,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力学译著;天文学著作《谈天》和植物学著作《植物学》,这也是西方近代天文学和植物学首次全面系统地传入中国。在翻译过程中,李善兰仔细思考,反复斟酌,创译了一大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植物学中的科学名词,例如:代数、常数、已知数、未知数、函数;历元、方位、视差;分力、合力、质点:细胞、植物;等等。100多年来,这些科学名词不仅在我国流传下来,扎下了根,还飘洋过海,东渡日本等国,沿用至今而勿替。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善兰翻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善兰翻译工作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