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 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 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 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 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 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D.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

    A. 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 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 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 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1798年前后,有人士指出:(法国)由于共和国先于支持共和的舆论氛围出现,激进革命派为捍卫共和制,不得不诉诸恐怖手段打击“共和国的敌人”,强迫人民接受自由。其观点重在强调

    A. 启蒙思想尚未被民众接受认同

    B. 政治变革要立足国情适时推进

    C. 共和国的敌人制造了社会动荡

    D. 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发动群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

    A. 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 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C.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 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A. 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 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 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 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 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B.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 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 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D. 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法国学者库朗热说:“(雅典)公民的义务不只限于投票。轮到时,他要担任他所在区域或部落的官员,他每年平均有两次要担任审判官,……所有的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两次参加五百人元老院的机会。……如果被人投票选中,或抽签抽出了自己,他更可任城邦中的执政官:长官、将军、民政官。”这一做法

    A. 使公民政治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B. 激发了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C. 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

    D. 注重发挥政治精英主导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罗马法规定,当儿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要审判其父。但又规定,家长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这表明罗马法

    A. 过分强调形式主义   B. 公法与私法分立

    C. 存在结构性缺陷   D. 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 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B. 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 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活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结合材料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