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4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面对前苏联、中国、欧洲、日本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美国可以少用“硬”而多用“软”,运用包括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在内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同化行为的权力,来继续维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②今天,中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同样是基于对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这一考量。从这一角度看,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而一个民族文化的创生力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在增强。

    ③费孝通先生曾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此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指的是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如何健康发展的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即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贵和持中,自强不息”。全球化时代我们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本土化,须知本土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价值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建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文化贸易和经济活动都面临一个和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问题,如果不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取材于邹广文《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文化“硬”实力而言的一种说法。

    B. 文化软实力可以确立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C.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D. 文化软实力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创生力量彰显的。

    2.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指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古代渐渐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勇等。

    ②在当今中国,所有文化和社会问题,说到底,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矛盾积累多,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激烈的时期。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蜂拥而来、真假难辨,使中国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很难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国家健康发展。因此树立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③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没有价值判断标准、莫衷一事、不讲原则、不知取舍的民族和国家,势必浑浑噩噩、良莠不分、无真理正义可言,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赢得国际尊重。

    (取材于张国祚《学习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

    1.根据“材料二”,对当代中国“树立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包括仁、义、礼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B.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矛盾积累多。

    C. 是确立共同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D.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有助于赢得国际尊重。

    2.“材料二”中的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时度势   B. 莫衷一事   C. 浑浑噩噩   D. 良莠不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①通俗艺术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是以通俗艺术为资源的一种文化软实力。全球信息化的加速,公共广场的出现,使通俗艺术成为沟通世界的媒介。

    ②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标志与符号。然而,传统文化由于其特定的历史阶段性,其语言表达、价值观念、生活理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通俗艺术软实力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人们也许不熟悉小说《红楼梦》中那个“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但人们绝不缺乏对于林黛玉的想象,因为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的形象已经深入千家万户。

    ③再如,武侠类型电影使全世界公众看到中国功夫的神奇,同时功夫本身就传达着刚柔相济,内敛而不张扬,重修为品性、惩恶扬善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品德。从《少林寺》到《英雄》,从少林功夫到太极功夫,中国的功夫片从国内走到国外,也引起好莱坞的关注,美国梦工厂出品了动画巨制《功夫熊猫》系列,其主角“阿宝”是一个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他实现梦想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阿宝要成为“神龙大侠”并克敌制胜、拯救功夫的关键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这显然是对道家“至虚极,守静笃”的虚静(注)说的演绎。当阿宝静下心来,在水上做起左右抱球这一太极的经典动作时,中国文化便由中国的使者大熊猫呈现在全球公众面前。

    (取材于王一川《文化艺术与文化软实力》)

    (注)虚静: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本质是以和谐的心态来创造和谐之美。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是

    A. “贵和持中”思想   B. “百度”搜索引擎

    C. 电视剧《红楼梦》   D. 电影《功夫熊猫》

    2.建构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放松和力度

    王安忆

    ①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②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量全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悟。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却紧张得要命;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放松了。”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③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声音始终立不起来。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看来,这把琴命定不属于我。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④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⑤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⑥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盯着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就好比,生活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⑦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路途更要畅通无阻。如何结构,如何组织;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意识流还是生活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幽默的还是抒情的;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要追求什么样的风格等,也许不必多想。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好比贾宝玉求黛玉梦里一见,诚心诚意,敛声屏气,那黛玉就是不来。

    ⑧我自以为学琴时没有得到的良好感受,写小说时悟到了一点,尽管还是影影绰绰、飘忽不定。仙踪难觅,修到家还早呢!我决心修下去了。

    ⑨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

    (选自《名家精品阅读之旅•王安忆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学习大提琴的体会和进行小说创作的感悟。题目阐释了放松和力度之间的玄妙关系。

    B. 苦苦学习了几年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命定不属于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C.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反而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的道理。

    D. 文章强调作家应该“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意在号召作家要多深入实际生活,不要高高在上。

    E. 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多处运用口语又不失文雅,有些语句含意非常丰富,富有哲理。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看,文章前三段写作者学琴的经历和体会有什么作用?

    (2)解释第⑦段中“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一句的含意。

    3.作者说“力度来自放松”,从⑥⑦两段看,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放松”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作者说:“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歧道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注)葆祷:用土石修筑的小城。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戎寇至   即:假如

    B. 褒姒之败   败:失败

    C. 遂逝迎之   逝:前去

    D. 知之审也   审:清楚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B.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C. 杨子见歧道而哭之               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D. 昔也往责于东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的补出词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周宅酆、镐,近戎人。(戎人)与诸侯约

    B.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幽王)为天下笑

    C. 孽矣!无此事也。(我)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D. 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于泽而问牧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 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 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 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6.作者通过“烽火戏诸侯”和“黎丘丈人”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句。

    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3 题
  1. 下列关于小说《三国演义》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吴承恩。小说的很多人物和情节,出自陈寿写的《三国志》。

    B. 《三国演义》以《临江仙》词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令人回味。

    C. 《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听水镜先生推荐,天下有“卧龙”“凤雏”二才,其中“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徐庶。

    D.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的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其中两位主要人物指的是曹操和孙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小说《红岩》的内容,将以下选项依次填入表格中,使情节与人物相对应。

    A. 狱中仍然编印《挺进报》

    B. 在沙坪书店检查工作时发现特务,后在狱中用手指和铁链挖通秘密通道

    C. 沙坪书店负责人,后叛变

    D. 在白公馆伪装疯癫数年

    人物

    ①华子良

    ②许云峰

    ③成岗

    ④甫志高

    情节

    ①华子良______   ②许云峰_____   ③成岗_____   ④甫志高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以下两段情节选自小说《四世同堂》,传神地刻画了祁瑞宣这一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从中概括出祁瑞宣的性格特点。

    ①当他的同事日本人山木告诉大家他的儿子在战争中阵亡时,他想指出山木言谈中的错误,可是他把想好的话又都咽了回去,“即使他说服了一个山木,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还不见得就能说服了他呢。”

    ②当他上“最后一课”时,他的心情因亡国而万分悲痛,他觉得他应该安慰学生,鼓舞学生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学生们也希望谈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然而他只是稀里糊涂地挤出两句话:“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古今中外,人与人的竞争,国与国的较量普遍存在着,似乎个人、社会都离不开“比”。 “比”有时能成就人,有时也能毁灭人。

    你对“比”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