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周王对于诸侯

    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

    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

    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明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曾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种植桑枣。每里百户,种植枣桑秧苗二亩,违者谪戍边。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家庭手工业兴起

    B. 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 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 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 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郡县无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

    B. 秦朝设郡置县

    C. 汉朝行“推恩令”

    D. 元朝广设行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 背离了传统儒学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

    ——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