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非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A. 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 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 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统计,唐宰相总计人数为369人,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北宋初期,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渐多。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 学术中心逐步由北向南移转

    B. 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C. 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D. 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 史官个人才识

    B. 史著编撰意图

    C. 史料运用方式

    D. 史著编撰体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

    一观点。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对户籍政策进行了变革,通过“客籍”“商籍”“卫籍”等户籍形式的设置而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人户占籍,进而解决流动人口的科举考试资格问题。明朝户籍政策的调整反映出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阶级矛盾的尖锐

    D. 考试内容的变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 干涉和纂改史书著述   B. 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 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 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 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 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 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挡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 纸币贬值加速

    B. 农民税负加重

    C. 土地兼并严重

    D. 自然经济解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初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 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 对外贸易发达

    C. 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 商业城市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 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 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 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

    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   辉煌与成熟   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   传承与新变   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经世与玄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  )

    A. 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 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 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D. 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A. 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 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 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 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 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 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 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沈冬梅《中国茶文化》

    材料二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