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null 2 题,单选题 15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2 题
  1. 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

    A. 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 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此分析不正确地是

    A. 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

    B. 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

    C. “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

    D. 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5 题
  1.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

    A. 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B. 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媚外

    C. 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D. 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 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 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 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

    A.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实行全民族抗战

    C.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宣传新三民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B. 思想争鸣,兼容并包

    C. 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D. 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术20世纪初

    A. 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

    B. 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

    C. 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

    D. 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孙中山说:“因中国今日已为满洲人所据,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五权分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2年7月,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指出,某些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该实行经济革命”,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孙中山提出“实行经济革命”主要是基于

    A. 国共合作的需要

    B. 小农经济的落后

    C. 民族危机的出现

    D. 欧美社会的弊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平均地权意图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实行土地国有。”孙中山的这种设想

    A. 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佳途径

    B. 难以得到农民阶级的理解

    C. 是避免社会革命的最佳选择

    D. 能使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孙中山曾说:“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A. 他认为训政是实现民权的必要环节

    B. 包含了对中国国情的一些正确理解

    C. 直接民权的前提是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

    D.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君主专制的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近代中国某理论被史学家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生、计划的社会、福利经济,以及反对外国的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情感全部掺杂在一起。”下列口号与此对应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排满兴汉光复河山”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B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都是官办企业

    C

    一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D

    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 魏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张之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晩清浙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

    A.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 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

    C. 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

    D. 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 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 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所说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是指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 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范文澜曾指出:维新变法使“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这实际上是肯定了维新变法

    A.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引起了洋务阵营的分化

    D. 实现了社会政治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近自天演之说鸣,竞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亭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为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而我孔孟之说幸未晰灭,或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搞世界,此亦天不丧斯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三:孙中山提出革命进化的观点。他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力的进步”。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什么冲突?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刘绍宽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