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工”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诺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A. 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B. 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C. 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D. 宗法体系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 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 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目的很可能在于

    A. 开启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B. 抛弃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C. 希望引起清政府对边防安全问题的重视

    D. 推动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提出“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

    动”,两种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据此可

    知李大钊

    A. 反对东方文化崇尚西方文化   B. 主张在中国大力推行理性主义

    C. 混淆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   D. 主张纠偏当时激进的文化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国古代,除武则天(624—705)一例之外,从未有女性称帝者,偶有女后专权,则被视作异常,遭到朝野非议和史家抨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

    B. 宗法伦理观念根深蒂固

    C. 皇权至上的不可僭越

    D. 儒家忠君思想源远流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一作品

    A. 说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C. 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D. 反映出红军宣传具有通俗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5 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曰台湾;县三,曰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薙(ti 除去)发归化。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丈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铭传喟然叹息曰:“人方惎(ji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材料下表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上表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