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选择题 3 题,简答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2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 体现了启蒙思想

    B.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 彰显了冒险精神

    D. 适应殖民扩张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A.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B.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 反对君主独裁

    B. 反对君主制度

    C. 提倡格物致知

    D. 提倡尊君卑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63年,赫司特染料厂一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拥有工人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苯胺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 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 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 “春秋大一统” D. 三纲五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A. 禁锢了人们思想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写道:“……不论各色人等,高矮肥瘦黑白强弱,都因为需要交往而对交往规则承担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是一个挂满了葡萄的大梯架,每个人都一样有上苍赋予的‘入场券’向上攀爬摘得鲜美的一份。”材料体现的思想核心是

    A. 民主自由

    B. 社会公正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长儒指出:“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举孝廉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表明科举制

    A.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C.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D.促进了政治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严复说:“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这表明严复主张

    A.争取民主平等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国家独立   D.重视个人自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人说:“妇女见识短,不堪学道。”李贽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这反映出李贽

    A.批判封建礼教

    B.批判儒家思想

    C.反对君主专制

    D.重视传统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 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C.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东坡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反映出

    A. 宋代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B. 文人画注重文化底蕴、人格精神

    C. 文人相轻的社会风气

    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革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 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B. 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C. 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D. 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即1912年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有七章。其中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些规定

    A.完全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

    B.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C.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D.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人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的老船长是如何摆正船的航向的

    A.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提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C.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讨论

    C. 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 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材料中的“变革”是指

    A. 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 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D.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B.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C. 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要勇于探索未知!要有勇气运用你的头脑!”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 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 民主运动的推动

    C. 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 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中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前两次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提出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C.披着宗教的合法外衣

    D.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这样一种文学,“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种文学是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D.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7、19世纪造物主两次被驱逐是指

    A.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C.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D.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 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贤人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恕。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如:孝、友爱兄弟、友誼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的道德教育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也有不同。即除政事、道德外,苏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摘编自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还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选自2012年全国高考试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